【阅读材料13-1】
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同时物价也持续快速上涨,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开始实行紧缩的财政政策,并在1996年实现了经济“软着陆”。
1998年以来,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增长放慢,我国就实施了以增发长期建设国债为主要内容的积极财政政策,1998—2003年六年累计发行长期建设国债8000亿元,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这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使GDP一直保持7%以上的增长。
2003中国总体宏观经济表现良好,已经走出通货紧缩阴影。今后,中国将采取中性的财政政策,有保有控,确保中国经济的持续稳步健康发展。
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增加财政收入、减少财政支出来压缩总需求。采取的措施是:提高税率、提高国有企业上缴利润的比例、降低固定资产折旧率、缩小投资规模、减少财政补贴、实现盈余预算。
积极财政政策,是指通过减少收入、扩大支出来增加需求。采取的财政措施是:减少税收、减少上缴利润、扩大投资规模、增加财政补贴、实行赤字预算。
中性的财政政策即均衡性财政政策,是指采取收支平衡的办法,既不扩大总需求,也不缩小总需求。
2004年的中国不但存在局部地区行业投资过大、经济过热的问题,也存在着农业、能源交通、高科技产业、消费服务业等投资不足的现象。这要求在制定实施宏观调控政策时区别对待、分类指导,不搞“急刹车”、也不搞“一刀切”,而是采取有保有控的财政政策,只有这样,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2)根据财政政策对总供给的影响,把财政政策分为刺激性财政政策和限制性财政政策。
所谓刺激性财政政策是通过倾斜性投资和财政利益诱导,如减免税等手段,重点扶持某些部门的发展,以增加社会供给的财政政策。
所谓限制性财政政策是通过多种财政工具,如提高税率等手段,限制某些部门的发展,压缩局部过剩的财政政策。
(3)根据财政政策对经济的调节是自动的还是自觉的,把财政政策分为自动调节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所谓自动调节的财政政策又称“内在稳定器”,是指利用财政工具与经济运行的内在联系来自动调节经济运行的财政政策。这种内在联系是指财政政策工具在经济周期中,能够自动调节社会总需求变化所带来的经济波动。具有这种自动调节作用的财政政策工具是累进所得税、社会保障支出和财政补贴。
所谓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是指国家为达到预定目标,根据客观经济形势的不同,适时调整财政收支规模和结构的财政政策。
(4)根据财政政策调节的对象是收支总量还是收支结构,把财政政策划分为宏观财政政策和微观财政政策。
所谓宏观财政政策,是指通过改变收支总量以实现财政政策目标的财政政策。
所谓微观财政政策,是指在国家收支总量既定的前提下,通过税收和支出结构的改变,来影响某一部分、某一市场甚至某一企业的经济活动,以达到一定的财政政策目标的财政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