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财政政策工具

三、财政政策工具

财政政策工具是为财政政策目标服务的,如果没有财政政策工具,财政政策目标就无从实现。目前我国财政政策工具主要有国家预算、税收、国债、财政补贴、财政投资等。

(一)国家预算

国家预算是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其调控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通过预算收支规模的变动及收支对比关系的不同状态,可以有效地调节社会总供求的平衡关系。一般来说,在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可以通过紧缩预算规模和实行预算收入大于支出的结余政策进行调节;当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时,可以通过扩张预算规模和实行预算支出大于收入的赤字政策进行调节;在总供求基本平衡时,为保持这种平衡状态,国家预算应实行收支平衡的中性政策与之配合。第二,通过预算支出结构的调整,可以调节国民经济中各种比例关系,从而形成合理的经济结构。国家预算增加对某个部门的资金支出,就能促进该部门的发展;反之,国家预算削减对某部门的拨款则会限制该部门的发展。通过预算支出结构的调整,相应影响国民经济中有关的比例关系,从而调整经济结构。

(二)税收

税收的调控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调节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关系。流转课税与所得课税是我国税收的主体税种,二者具有不同的征税效应,从而对总供给与总需求产生不同的调节作用。流转课税的征税效应偏重于供给方面,提高或降低税率就会限制或刺激供给总量;所得课税的征税效应偏重于需求方面,在累进税制下,它具有“自动稳定”效应。第二,通过税率调整、税收减免或加征等措施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第三,调节收入分配,通过征收多种所得税使收入分配相对公平合理。

(三)国债

国债是诸财政政策工具中具有有偿特征的一种手段,具有财政调节与金融调节的双重特征和功能。国债的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调节国民收入的使用结构。在不改变资金所有权的条件下,使居民手中尚未使用的消费基金转化为积累基金,调整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第二,调节产业结构。国家可将以国债形式筹集的资金投入那些微观效益较低,但社会效益和宏观经济效益较高的项目上(如农业和“瓶颈”产业、基础工业等),促进经济结构的合理化。第三,调节资金供求和货币流通,进而影响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在金融市场健全的条件下,通过增加或减少公债发行量,调高或调低国债利率,可以有效调节资金供求和货币流通量,进而对社会总供求产生影响。

(四)财政补贴

财政补贴是配合价格政策和工资政策发挥宏观调节作用的重要政策工具。其调节作用主要表现在:从对总需求的调节看,减少补贴与增加税收一样可以抑制社会总需求;反之,则会刺激社会总需求。从对总供给的调节看,增加生产领域的补贴如同减税,可以刺激生产,促进供给增加;反之,则会抑制生产和供给。

(五)财政投资

政府投资是指由国家预算安排的生产建设性支出,是国家重点建设和大中型项目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其主要调节作用表现在:首先,调整国民经济结构。财政投资建设的项目,都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重点建设项目,这些项目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因而,财政投资是调整和改善国民经济结构的有力手段。其次,调节总供给和总需求,是影响经济稳定增长的决定性因素。财政投资从当前看是形成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从长远看,又会增加总供给。因此它具有调节供给与需求的双重功能,主要又在于增加供给。

财政投资手段正常运用的条件是:一是合理确定投资规模;二是正确把握投资方向,确定投资重点;三是综合运用投资、税收、贴息等各种政策手段,引导社会投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