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模型的推广
本文所建模型满足了解决问题的要求,具有较强的合理性和实用性,且模型能较好地符合实际条件,符合解决实际系泊系统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步骤。更重要的是得出的结果与大多数实际情况相类似,具有较强的推广性。
参考文献
[1]方育平,董传杨.锚系静力计算的悬链线法[J].水运工程,1990(9):10-11.
[2]王艳妮.海洋工程锚泊系统的分析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
[3]刘书胜,王勇.悬链线方程在FPSO锚系相关计算中的应用[J].中国造船,2011,52(s1):115-122.
[4]肖越.系泊系统时域非线性计算分析[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5.
[5]潘斌,高捷,陈小红,等.浮标系泊系统静力计算[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1):68-73.
[6]聂孟喜,王旭升,王晓明,等.风、浪、流联合作用下系统系泊力的时域计算方法[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4(9):1214-1217.
论文评析
周华任
本文给出了不同条件下系泊系统的设计,确定了锚链的型号、长度和重物球的质量,并建立约束条件极值优化模型使得浮标的吃水深度和游动区域及钢桶的倾斜角度尽可能小。
在问题一中,本文首先寻找影响整个系泊系统的相关参量并以钢桶为界划分为上下两片海域,然后对系统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根据静态平衡方程建立了描述钢管、钢桶及锚链平衡状态的数学模型,接着量化浮标吃水深度,最后结合海水深度的限制得出结果。
对于问题二,本文首先分析海平面无风的极限状态,接着得到锚链恰好完全展开时浮标的吃水深度。结合问题一中的参数值,确定锚链处于展开状态,再利用问题一中的姿态模型求出此条件下的参数值。而后建立描述钢桶倾角与浮标吃水深度及锚链底端倾角与重物球质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最终解出满足题意的重物球的质量区间。
针对问题三,本文对问题二中的静态平衡方程进行修正,考虑海水流力给系统带来的影响,根据题目要求建立分级指标,采用主次分析法分析各参量之间的关系,建立约束条件极值优化模型。
本文对问题一和问题二解决得比较好,但对于问题三的约束条件极值优化模型的约束条件处理不太合理,解决问题有欠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