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模型的推广
本文建立的五个模型满足了解决问题的要求,具有较强的合理性和实用性。并且五个模型的条件较好地符合实战条件,符合解决实际无人机飞行质量评价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步骤,更重要的是得出的结果与大多数实际情况相类似,具有较强的推广性。
参考文献
[1]郭天豪.无人机飞行品质评价研究[D].长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3.
[2]郑二功,肖伟,樊琼剑,等.基于飞参数据的无人机转弯动作识别方法[C].第六届中国国际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大会论文集,2016.
[3]丁团结,方威,王锋.无人机遥控驾驶关键技术研究与飞行品质分析[J].飞行力学,2011,29(2):17-19.
[4]潘文俊,樊战旗,王敏文,等.无人机飞行品质评定准则探讨[J].飞行力学,2016,34(1):6-9.
[5]李鸿利,单征,郭浩然.基于MDTW的飞行动作识别算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5,51(9):267-270.
论文评析
周华任
本论文是2017年军事数学建模竞赛的B题,其背景是无人机操控手的飞行技能评估问题。论文一共建立了五个模型,较好地解决了题目给出的问题。
第一个模型是时间轴同步模型,该模型使得原先非等长时间序列变得同步,极大方便了后续解题的开展。
第二个模型是四个基本飞行动作判定模型,该模型的建立有效地判定出了基本飞行动作。
第三个模型是Topsis数学模型,该模型为飞行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第四个模型是模糊层次分析综合评价模型,该模型对题设给出的三个无人机操控手的飞行技能进行了有效评估。
第五个模型是主成分分析影响因素模型,该模型分析了各个飞行参数对于飞行质量的影响程度,并基于此给出了对无人机操控手的考核办法。
本文比较完整地解决了问题,行文流畅,结构很好!
但是也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对于主成分分析方法建立模型,说明主要因素的部分不够,应该是根据数据来说明哪些是主要因素,本文是从评价的角度来说明的,尽管主要因素比较切合实际,但还是显得说服力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