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衡
【别名】怀、蘅薇香、杜、土卤、楚蘅、杜蘅、土杏、马蹄香、蘹香、杜衡葵、土细辛、钹儿草、杜葵、南细辛、马辛、马蹄细辛、泥里花、土里开花。
【基原】为马兜铃科植物杜衡Asarum forbesii Maxim.的根茎或全草。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根茎短。叶片阔心形至肾状心形,先端钝或圆,基部心形,上面深绿色,中脉两旁有白色云斑,脉上及其近缘有短毛,下面浅绿色。花暗紫色;花被管钟状或圆筒状,内壁具明显格状网眼,花被裂片直立;子房半下位。花期4~5月。
【生境及分布】生于林下或沟边阴湿地。产穹窿山、天平山、光福等地。分布于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北、四川等地。
4~6月间采挖,洗净,晒干。
味辛,性温,有小毒。归肺、肝、肾、膀胱经。疏风散寒,消痰利水,活血止痛。主治风寒感冒,痰饮喘咳,水肿,风寒湿痹,跌打损伤,头痛,齿痛,胃痛,痧气腹痛,瘰疬,肿毒,蛇咬伤。
①治风寒头痛,伤风伤寒,头痛、发热初觉者:马蹄香为末,每服3g,热酒调下,少顷饮热茶一碗,催之出汗。(《杏林摘要》)②治呼吸喘息,若犹觉停滞在心胸,膈中不和者:瓜蒂0.6g,杜衡0.9g,人参0.3g;捣、筛,以汤服3g匕,日二三服。(《补缺肘后方》)③治哮喘:马蹄香,焙干研为细末,每服6~9g。如正发时,用淡醋调下,少时吐出痰涎为效。(《普济方》)④治暑天发疹:杜衡根(研粉)0.9~1.2g分。开水吞服。(《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体虚多汗、咳嗽咯血及孕妇忌服。
杜 衡
【注释】
[1]钱星若先生(1895—1992,江苏省吴江人)从事中医临床凡70余年,治学严谨,造诣颇深,发表学术论文数篇。《自怡医庐论症医案选存》是从钱老历年积累的门诊医案和少数出诊、住院病历,或在手册上别录的医案中整理出来的。经过分类归纳,其中每种病症所选择的医案都具有典型示范作用,力求避免雷同之案。且从医案出手编辑,较为切合临床实用。从专题讨论到个案分析,都让人容易领会,是下一代中医接班人的宝贵财富。
[2]王慎轩先生(1899—1984,浙江省绍兴人)行医、执教近六十年,曾以中医妇科专长名扬全国,又以中医教育家身份载入《近代中西医论争史》中。一生妇科著作颇多,已出版中医著作三十部。《王慎轩晚年医案》是以王慎轩先生晚年在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工作时的大量实际病例为基础挑选精彩案例,汇编而成。不但对研讨一代名医的学术思想有益,而且对青年中医提高辨证水平会有帮助。是一本既适合医务人员参考,又适用于广大中医爱好者,尤其是妇女的防病、治病、养生的参考书。
[3]《本草纲目拾遗》为中国古代汉族药学著作。由赵学敏编著于公元1765年,后又经过三十多年的增订工作,使之更加完备。《本草纲目拾遗》实际是李时珍《本草纲目》的续篇,其目的是拾《本草纲目》之遗。赵学敏(约1719—1805),字恕轩,号依吉,浙江钱塘县(今杭州)人,清代著名医学家。
[4]《本草备要》为古代汉族药学著作,为汪昂撰著,刊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主要取材于《本草纲目》和《神农本草经疏》,载药478种。本书可视为临床药物手册,亦为医学门径书。
[5]马云翔先生(1911—2007,江苏省吴江县人)对于中医内科的呼吸系和消化系疾病的临床治疗尤为专长,并对胃脘病及风湿性病有创新。《马云翔医学学术经验》大量收录了马老多年行医实践的经验精华,如《阴阳在脾胃属性上的探讨》《在温热病治疗中的临床经验》《附子在温热病中的临床应用》《胃脘痛的辨治心得》等。且并未对马老的医学术语及药物名称等做刻意的修改,让读者看到一部原汁原味的老中医经验、医案。
[6]周本善先生(1928— ,江苏省常熟人)历医数十年,兢兢业业。周老将理论结合实践,实践中运用理论,积累出活的经验,并将其晚年近20余年来的临床资料整合命名为《临证经验与医案》,并与理论探讨中医教学等方面的《学术论文选》合为一册,将中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融汇在各个医论医案中。周先生将毕生所学精炼于《临证心悟录》中,值得我们后人借鉴。
[7]《神农本草经疏》为明朝缪希雍编著,刊于1625年。本书选取《神农本草经》和部分《证类本草》中药物共490种,分别用注疏的形式,加以发挥。并各附有主治参互及简误二项,考证药效及处方、宜忌等。本书征引本草文献十分广博,临床参考价值巨大。缪希雍(约1546—1627年),字仲淳,号慕台,江苏常熟人,明代著名的中医临床学家、中药学家。
[8]郭守朴先生(1909—2000,江苏省张家港市人)出生于中医世家,一生行医,医品高洁,深得众誉。《郭守朴医学经验文集》病案取于郭老先生日常诊疗,多为典型或疑难病例,常用古方,又不拘成法,用药简练,方义明晰,药量轻灵,中病即止。选方用药力反“新、奇、特、怪”,都从平实中求之,用药剂量崇尚“轻可去实”。且善用丸、散调治顽疾,往往服药数克,而即得显效,不终剂而疾已愈。观本书所载《凤凰治验录》《单方杂萃》及《躄叟见闻录初编》即可知其一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