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尾草

狗尾草

【别名】谷莠子。

【基原】为禾本科植物狗尾草Setaria viridis(L.)Beauv.的秆、叶。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植株较矮小。叶鞘松弛,无毛或疏具柔毛或疣毛,边缘具较长的密绵毛状纤毛;叶舌极短,缘有长1~2mm的纤毛;叶片扁平,长三角状狭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先端长渐尖或渐尖,基部钝圆形,几呈截状或渐窄,长4~30cm,宽2~18mm,通常无毛或疏被疣毛,边缘粗糙。圆锥花序通常直立,或微弯曲。小穗长2~2.5mm;第2棵几与小穗等长,有5或7脉;第2小花顶端钝,有细点状皱纹,成熟时很少肿胀。花果期春末至秋季。

【生境及分布】生于荒野、道旁、草丛中,产各地。广布我国各地。

夏、秋季采收,晒干或鲜用。

味淡,性平。归心、肝经。具祛风明目,清热利尿之功效。用于风热感冒,沙眼,目赤疼痛,黄疸肝炎,小便不利;外用治颈淋巴结结核。

①治眼目不明:狗尾草研末,蒸羊肝服。(《分类草药性》)②治羊毛斑:以狗尾草煎汤内服,外用银针挑破红瘰,用麻线挤出瘰中白丝如羊毛状者,否则胀死。(《周益生家宝方》)

狗尾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