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檀根

白檀根

【别名】碎米子树根、乌子树根。

【基原】为山矾科植物白檀Symplocos paniculata(Thunb.)Miq.的根。

【形态特征】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嫩枝、叶两面及花序疏生白色柔毛。叶纸质,卵状椭圆形或倒卵状圆形,长3~9cm,宽2~4cm,边缘有细锯齿,中脉在表面凹下。花白色,芳香,圆锥花序生于新枝顶端或叶腋,雄蕊约30枚,花丝基部合生,呈五体雄蕊。核果成熟时蓝黑色,斜卵状球形,萼宿存。花期5月,果期7月。

【生境及分布】生于山坡、路边、疏林或密林中,产穹窿山、天平山、花山、光福等多地。产东北、华北、华中、华南、西南各地。

秋、冬季挖取,晒干。

味苦,性微寒。归肺、大肠经。具清热解毒、调气散结、祛风止痒之功。主治乳腺炎、淋巴管炎、肠痈、疮疖、疝气、荨麻疹、皮肤瘙痒。

治风壅头目眩、鼻塞、烦闷、精神不爽:白檀30g,荆芥穗100g,薄荷叶120g,栝楼根30g,甘草120g(炙),白芷100g,盐120g,缩砂仁15g。上为末,煎服。(《宣明论方》[1]

白 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