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 藿

鹿 藿

【别名】老鼠眼、饿蚂蝗、痰切豆。

【基原】为豆科植物鹿藿Rhynchosia volubilis Lour.的根及全草。

【形态特征】草质缠绕藤本。全体有褐色绒毛。小叶3,顶生小叶卵状菱形或菱形,侧生小叶偏斜面较小,顶端钝,两面密生白色长柔毛,背面有红褐色腺点。总状花序腋生,1或2~3花序同生一叶腋内;萼钟状,最下的萼裂片比萼管长,外面有毛和腺点。荚果长椭圆形,红褐色,顶端有小喙,种子间略收缩;种子1~2,卵圆形,黑色,光亮。花果期7~11月。

【生境及分布】山坡路旁草丛中,产穹窿山、光福等地。分布于江南各省。

夏秋采收,洗净切片,晒干。

味苦、酸,性平。归胃、脾、肝经。具消积散结,消肿止痛,舒筋活络之功。用于小儿疳积,牙痛,神经性头痛,颈淋巴结结核,风湿性关节炎,腰肌劳损;外用治痈疖肿毒,蛇咬伤。

①治惯发性头痛:鲜鹿藿21g,水煎服。②治瘰疬:鹿藿15g,豆腐适量,加水同煮服。③治妇女产褥热:鹿藿茎叶9~15g,水煎服。(《江西草药手册》)

鹿 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