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眼草

鸡眼草

【别名】掐不齐、牛黄黄、公母草。

【基原】为豆科植物鸡眼草Kummerowia striata(Thunb.)Schindl.的干燥全草。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茎直立或平卧,常铺地分枝而带匍匐状,茎和分枝上有白色向下细毛。3小叶,小叶长椭圆形或倒卵状长椭圆形,主脉和叶缘有疏毛,托叶长卵形,宿存。花腋生,1~2朵,淡红色。荚果卵状圆形,顶端稍急尖。花期8~9月。

【生境及分布】生于路旁、荒地、草丛中,产穹窿山、花山、上方山、石湖等多地。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华东、中南、西南等省区。

7~8月采收,鲜用或晒干。

味甘、淡,性凉。归肝、脾、肺、肾经。具清热解毒,健脾利湿,活血止血之功效。主治感冒发热,暑湿吐泻,黄疸,痈疖疮,痢疾,疳积,血淋,咯血,衄血,跌打损伤,赤白带下。

①治中暑发痧:鲜鸡眼草90~120g。捣烂冲开水服。(《福建中草药》)②治赤白久痢:鲜鸡眼草60g,凤尾蕨15g。水煎,饭前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鸡眼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