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毛耳草
2025年08月10日
黄毛耳草
【别名】石打穿、金毛耳草。
【基原】为茜草科植物黄毛耳草Hedyotis chrysotricha(Palib.)Merr.的全草。
【形态特征】铺散匍匐的多年生草本。节上生根,基部稍木质化;全体被黄色或有时为灰白色柔毛。叶卵形或椭圆形,顶端短尖,基部钝或楔形;托叶连合成鞘,顶端长凸尖,边缘有疏齿。花淡红色,1~3朵生于托叶鞘中,有短柄或近无柄;萼筒有柔毛,裂片披针形;花冠漏斗形,顶端深4裂。蒴果球形,成熟时不开裂。花期7月,果期9月。
【生境及分布】生于山谷杂木林下或山坡灌木丛中,产各地。分布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安徽、贵州、云南、台湾等省区。
夏、秋采收,晒干或鲜用。干用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洗净,润软,切段,干燥,筛去灰屑。
味苦,性凉。归肝、胆、膀胱、大肠经。具清热利湿、消肿解毒之功。主治湿热黄疸、泄泻、痢疾、带状疱疹、肾炎水肿、乳糜尿、跌打肿痛、毒蛇咬伤、疮疖肿毒、血崩、白带、外伤出血。
①治传染性黄疸型肝炎:鲜黄毛耳草30g。水煎服。(《福建中草药》)②治湿热黄疸:鲜黄毛耳草30~60g。水煎服,连服三至七天。(《浙江民间常用草药》)③治湿热水肿:鲜黄毛耳草30~60g,水煎服;另用石蒜鲜鳞茎30g,蓖麻种子6g,共捣烂敷足心。(《福建中草药》)④治跌打损伤及蛇咬伤:鲜黄毛耳草捣汁饮,渣敷患处。(《浙江民间草药》)
黄毛耳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