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茯苓

土茯苓

【别名】禹余粮、白余粮、草禹余粮、刺猪苓、过山龙、硬饭、冷饭团、仙遗粮、土萆薢、山猪粪、山地栗、过冈龙。

【基原】为百合科植物光叶菝葜Smilax glabra Roxb.的干燥根茎。

【形态特征】攀援灌木。茎光滑,无刺。根状茎粗厚、块状,常由匍匐茎相连接。叶互生;具狭鞘,常有纤细的卷须2条,脱落点位于近顶端;叶片薄革质,狭椭圆状披针形至狭卵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钝,下面通常淡绿色。伞形花序单生于叶腋,通常具10余朵花。浆果,熟时黑色,具粉霜。花期5~11月,果期11月至次年4月。

【生境及分布】生长于山坡、荒山及林边的半阴地。产光福、天平山等地。分布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等地。

夏、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干燥;或趁鲜切成薄片,干燥。

味甘、淡,性平。归肝、胃经。除湿,解毒,通利关节。用于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瘰疬,疥癣,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

①治杨梅疮毒:土茯苓30g或15g,水酒浓煎服。(《滇南本草》)②治杨梅风十年二十年,筋骨风泡肿痛:土茯苓三斤,川椒6g,甘草9g,黑铅500g,青藤9g。将药用袋盛,以好酒煮服之妙。(《赤水玄珠》)③治血淋:土茯苓、茶根各15g。水煎服,白糖为引。(《江西草药》)④治风湿骨痛,疮疡肿毒:土茯苓500g,去皮,和猪肉炖烂,分数次连滓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土茯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