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 蓼

红 蓼

【别名】水红花子、东方蓼、大蓼子、天蓼、狗尾巴花、狼尾巴花。

【基原】为蓼科植物红蓼Polygonum orientale L.的全草或根。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茎直立,分枝,遍体密生柔毛。叶片宽卵形或卵形,顶端渐尖,基部近圆形,两面疏生长毛,有长柄;托叶鞘筒状,顶端有草质的环状翅或干膜质裂片。花序穗状,长2~8cm,紧密,不间断;花被淡红色,5深裂。瘦果近圆形,扁平,黑色,有光泽。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生境及分布】生于草丛、水边,产太湖、石湖。产各地。除西藏外,广布于全国各地。

晚秋霜后,连根挖取,洗净,根、茎切成小段,晒干;叶置通风处阴干,贮放干燥处。

味辛,性平。归肝、脾经。具祛风除湿,清热解毒,活血,截疟之功效。主治风湿痹痛,痢疾,腹泻,吐泻转筋,水肿,脚气,痈疮疔疖,蛇虫咬伤,小儿疳积疝气,跌打损伤,疟疾。

①治胃脘血气作痛:红蓼一大撮,水二盅,煎一盅服。(《董炳集验方》)②治心气疞痛:红蓼为末,热酒服6g。(《摘元方》)③治痢疾初起:红蓼(取花、叶)炒末。每服9g,红痢蜜汤下,白痢砂糖汤下。(《经验广集》)④治痞积方:取红蓼,为细末,以面和作一饼,加麝香一厘放痞块上,外以熨斗烙之。数次即愈。(《春常在室医验录》)⑤治横痃:红蓼一握,红糖15g。捣烂加热敷贴,日换一次。(《福建民间草药》)

有小毒。

红 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