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 楂
【别名】南山楂、小叶山楂、红果子、山里红、山里果、酸里红。
【基原】为蔷薇科植物山里红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var major N.E.Br.或Crataegus pinnatifida Bge.的果实。
【形态特征】落叶灌木,有时乔木状。分枝密,有刺,嫩枝有柔毛,老枝无毛。叶片宽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基部楔形,下延连叶柄,边缘有不规则重锯齿,顶端常3或少数5~7浅裂片,表面脉上有毛,后脱落,背面及叶柄疏生柔毛,托叶镰刀状,有粗锯齿。伞房花序有花3~7朵,花白色。梨果红色或黄色,近球形或扁球形,顶端常有宿存萼,基部有苞片,内有4~5小核。花期5~6月,果期9~10月。
【生境及分部】生于山坡、灌丛中,产穹窿山、天平山、花山、东山等地。分布在长江流域、河南、广东、广西、云南、福建。
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置沸水中略烫后干燥或直接干燥。
味酸、甘,性微温。归脾、胃、肝经。具消食健胃,行气散瘀,化浊降脂之功。用于肉食积滞,胃脘胀满,泻痢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心腹刺痛,胸痹心痛,疝气疼痛,高脂血症。炒山楂酸味减弱,可缓和对胃的刺激性,善于消食化积,常用于积食停滞,脾虚食滞。焦山楂不仅酸味减弱,并增加了苦味,长于消食止泻,多用于食积腹泻。山楂炭味微苦涩,有收涩之功,偏于止泻、止血,可用于脾虚泄泻,胃肠出血。
①治痢疾初起,不论赤白:葛根、苦参(酒炒)、陈皮、陈红茶各500g,赤芍(酒炒)、麦芽(炒)、山楂(炒)各360g。上药为细末,每服12g,开水送下。(《春常在室医验录》)②治小儿单纯性消化不良性腹泻,主健脾消食、理气助运:炒山楂10g、炙鸡内金5g、砂仁1.5g。(《临证心悟录》)③主治高脂血症、脂肪肝、动脉硬化:泽泻、生蒲黄、姜黄、生山楂、生麦芽,据症酌量,煎服。(《汪达成内科经验集》)
胃酸过多者慎用。
山 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