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

蒲公英

【别名】凫公英、蒲公草、耩褥草、仆公英、仆公罂、地丁、金簪草、孛孛丁菜、黄花苗、黄花郎、鹁鸪英、婆婆丁、白鼓丁、黄花地丁、蒲公丁、真痰草、狗乳草、奶汁草、残飞坠、黄狗头、卜地蜈蚣、鬼灯笼、羊奶奶草、双英卜地、黄花草、古古丁。

【基原】为菊科植物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的干燥全草。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全株含白色乳汁,被白色疏软毛。叶根生,排列成莲座状;具叶柄;叶片线状披针形,倒披针形或倒卵形,先端尖或钝,基部狭窄,下延。花状花序单一,顶生,全为舌状花,两性;总苞片多层;花冠黄色。瘦果倒披针形,具纵棱,并有横纹相连,果上全部有刺状突起,果顶具纵棱,并有横纹相连,果上全部有刺状突起,果顶具喙;冠毛白色。花期4~5月,果期6~7月。

【生境及分布】生长于山坡草地、路旁、河岸沙地及田野间。产各地。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

春、夏开花前或刚开花时连根挖取。除净泥土,晒干。

味苦、甘,性寒。归肝、胃经。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尿通淋。用于疔疮肿毒,乳痈,瘰疬,目赤,咽痛,肺痈,肠痈,湿热黄疸,热淋涩痛。

①治乳痈:蒲公英(洗净细锉),忍冬藤同煎浓汤,入少酒佐之,服罢,随手欲睡,是其功也。(《本草衍义补遗》)②治急性乳腺炎:蒲公英60g,香附30g。每日一剂,煎服二次。(《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③治产后不自乳儿,蓄积乳汁,结作痈:蒲公英捣敷肿上,日三、四度易之。(《梅师集验方》)④治瘰疬结核,痰核绕项而生:蒲公英9g,香附3g,羊蹄根4.5g,山慈姑3g,大蓟独根6g,虎掌草6g,小一枝箭6g,小九古牛3g。水煎,点水酒服。(《滇南本草》)⑤治疳疮疔毒:蒲公英捣烂覆之,别更捣汁,和酒煎服,取汗。(《本草纲目》)

阳虚外寒、脾胃虚弱者忌用。

蒲公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