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草
2025年08月10日
珍珠草
【别名】真珠草、叶下珠、叶后珠。
【基原】为大戟科植物叶下珠Phyllanthus urinaria L.的干燥全草或带根全草。
【形态特征】一年生草本。茎直立,通常带紫红色。单叶互生,二列,形似复叶,长椭圆形,顶端钝或有小尖头,基部圆形,偏斜,背面灰白色,两面无毛;叶柄短,近无柄;托叶小,披针形。雄花2~3朵,簇生于叶腋,萼片6。蒴果无柄,叶下二列着生,近圆形,赤褐色,表面有小鳞状凸起物。花期6~8月,果期9~10月。
【生境及分布】常生于湿润山坡、路旁、草丛中,产石湖、光福等多地。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华东、华中、华南、西南等地区。
于9月至10月采挖,洗净,晾干。
味甘、微苦,性凉。归脾、肺经。具清热利尿,明目,消积之功。用于肾炎水肿,泌尿系感染、结石,肠炎,痢疾,小儿疳积,眼角膜炎,黄疸型肝炎;外用治青竹蛇咬伤。
①治传染性肝炎:鲜珍珠草30~60g。水煎服,一日一剂,连服一周。②治肾盂肾炎急性期或慢性急发:鲜珍珠草40g,白花蛇舌草30g,车前草20g,水煎。③治红白痢疾:珍珠草鲜草30~60g。水煎,赤痢加白糖,白痢加红糖调服。④治小儿疳积,夜盲:珍珠草15~21g,鸡、猪肝酌量。水炖服。⑤治疗中暑发热:珍珠草30g,水煎加蜜服。(以上选方均出自《福建中草药》)
珍珠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