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 叶
【别名】淡竹叶。
【基原】为禾本科植物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Lodd.)Munro var.henonis(Mitf.)Stapf ex Rendle.的叶。
【形态特征】植株木质化,呈乔木状。竿绿色,老时为灰绿色,竿环及箨环均甚隆起。箨鞘背面无毛或上部具微毛,黄绿至淡黄色而具有灰黑色之斑点和条纹;箨耳及其毛均极易脱落;箨叶长披针形,有皱折,基部收缩;小枝具叶1~5片,叶鞘鞘口无毛;叶片深绿色,无毛,窄披针形,次脉6~8对,质薄。穗状花序。花期10月至次年5月。
【生境及分布】产穹窿山、天平山、光福、西山等地。分布于山东、河南及长江流域以南各地。
随时采鲜者入药。
味甘、淡,性寒。归心、肺、胆、胃经。清热除烦,生津利尿。治热病烦渴,小儿惊痫,咳逆吐衄,面赤,小便短赤,口糜舌疮。
①疗热渴:竹叶五升,茯苓、石膏(碎)各90g,小麦三升,瓜蒌60g。上五味,以水二斗煮竹叶,取八升,下诸药,煮取四升,去滓分温服。(《外台秘要方》)②治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二把,石膏一升,半夏(洗)半斤,人参60g,麦冬(去心)一升,甘草(炙)60g,粳米半升。(《伤寒论》)③治霍乱利后,烦热躁渴,卧不安:浓煮竹叶汁,饮五六合。(《圣济总录》)④治小儿心脏风热,精神恍惚:竹叶一握,粳米一合,茵陈15g。上以水二大盏,煮二味取汁一盏,去滓,投米作粥食之。(《圣惠方》)⑤治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一把,葛根90g,防风30g,桔梗、甘草各30g,桂枝30g,人参30g,附子(炮)一枚,大枣十五枚,生姜150g。上十味以水一斗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温覆使汗出。(《金匮要略》)⑥治诸淋:竹叶、车前子、大枣、乌豆(炒,去壳)、灯心、甘草各4.5g。上作一服,用水二盏,煎至2g,去滓,不拘时温服。(《奇效良方》)⑦治心移热于小肠,口糜淋痛:淡竹叶6g,木通3g,生甘草2.4g,车前子(炒)9g,生地黄18g,水煎服。(《医力简义》)
竹 叶
阴虚火旺,骨蒸潮热忌用。
【注释】
[1]《宣明论方》由刘完素撰于1172年。本书分析了《素问》一书中所论述的各种病证,并结合作者的临床经验一一制定处方。该书一方面弥补了《素问》所记病候缺乏方药的不足,一方面也反映出刘氏偏重寒凉、降火益阴的独特治疗手法。刘完素(约1110—1200年),字守真,别号守真子,自号通玄处士,金代河间(今河北省河间)人。因长年居于河间,故人称“河间先生”或“刘河间”。
[2]《赤水玄珠全集》由孙一奎编著,刊于1584年。本书由《赤水玄珠》《医旨绪余》《孙氏医案》组成,汇集明代以前诸家之粹,所论精辟,是一部有参考价值的综合性医书。孙一奎(1522—1619),字文垣,号东宿,别号生生子,安徽休宁县人,明代著名医家。
[3]金里千先生(1899—1985,江苏省苏州市人),医宗李士材学派,善于通诸家之长,兼收并蓄,业以内科为主,兼及妇幼,行医生涯达六十余载。《春常在室医验录》文稿来源于金老历年的医学笔记、研究资料以及教学心得,皆系其子金庆江先生整理。内容包括单方选辑、验方选辑、秘方选辑、金里千医话、金里千医案、金版方歌、阴阳五行、吴中医家研究、临床研究,以及古今验案评析等十几个方面,大体上反映出金里千先生自业医至晚年的医疗历程及临证经验。
[4]陶君仁先生(1908—1988,江苏省常熟市人)医道、医术贯通,医德、医风高尚,有口皆碑,名满常熟、苏州乃至各省。《陶君仁临证医验集》所载陶君仁外科经验方、膏方医案,无不展现陶先生深厚的医学功底及文史知识。并且在陶先生的信札中焕发着古代中华名医的传统风采,此点更难能可贵,对今日中医界人士实有所启示。
[5]《圣济总录》又名《政和圣济总录》,成书于1111—1117年(政和年间),内容系采辑历代医籍并征集民间验方和医家献方整理汇编而成。本书是宋徽宗仿宋太宗诏编《太平圣惠方》之意的产物,但《圣济总录》在编排上已较《太平圣惠方》有明显进步,许多疾病的归类也比较合理。后经金大定年间、元大德年间(名为《大德重校圣济总录》)两次重刊。
[6]汪达成先生(1923—2005,江苏省苏州市人)从事临床工作60多年,学验俱丰,在学术上以中为主,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师古而不泥古,且能衷中参西,注重实效。善长治疗温热病、脾胃病、肝胆病及恶性肿瘤,对疑难杂症的治疗每有独到之处。《汪达成内科经验集》收集整理了汪老历年发表的有关学术论文、讲稿、心得笔记以及学生们总结整理的临床经验和医论医案,按学术思想、脾胃病、中医肿瘤、医论医案、用药经验分类,厘为五篇,由汪老的学术继承人赵笑东、王明武、汪正利最终审定。
[7]《是斋百一选方》本书由宋代王璆辑,后纪刘承父校正,重新刊刻,内容有增补,名为《新刊续添是斋百一选方》,是宋代较有影响的方书之一,约成书于1196年。与《太平圣惠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济生方》《三因方》《杨氏家藏方》《本事方》等书共同形成了宋代方书之林。
[8]《新修本草》是古代中药学著作之一,由苏敬主持编纂,李勣等二十二人修定,成书于唐显庆四年,世称《唐本草》。《新修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由国家权力机关颁布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药学专著,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药典。
[9]《经验良方全集》为清代医家姚俊所辑的著名方书,刊于1863年。姚氏总结毕生临床经验,荟萃前贤效方、民间单偏方以及王公内府秘方共2000余首,涉及内、外、妇、儿及五官各科,选方精粹、立法严谨、论证精妙,言简意赅。
[10]《卫生易简方》由明代胡濙任礼部侍郎时出使四方,留心医学20余年中,广泛收集各地民间单方验方编成此书,约刊于1410年。本书分145类病证,共396方,主张方宜简易,多数方剂药仅一二味且多为易得之品。现存多种明、清刊本。
[11]《吴门曹氏三代医验集》集中医世家——晚清御医曹沧洲(1849—1931,江苏省苏州市人)、沧洲公长子曹南笙(1876—1918)及长孙曹鸣高(1907—1985),一门三代医验精华于一册,其学验传承跨越百年,中医内涵丰富,吴医特色鲜明,体例独具一格,学术经验珍贵,使读者在研阅、领悟先人学术思想与实践经验,探讨其一脉相承的继承性和与时俱进的发展性颇有裨益。并由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江苏省名医龚丽娟教授亲自审阅、修改、定稿,该书质量之高不言而喻。
[12]《普济方》是由明太祖第五子周定王主持,教授滕硕、长史刘醇等人执笔汇编而成,刊于1406年,系明初编修的一部大型医学方书。《普济方》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方剂书籍,载方达61739首。书中辑集明代以前的医籍和其他有关著作分类整理而成,所涉范围广泛,叙述系统完善,意义巨大。
[13]马氏喉科,自制局部吹药,疗效甚佳。自马士元(? —1915,江苏省常熟人,后迁居苏州)、马觐侯(1892—1944),至马友常(1910—1966),父子相传,承继有绪,历三世而医术精湛,名闻常熟、昆山、苏州三地,为吴门医派之佼佼者。《吴门马氏喉科荟萃》是由苏州市中医医院名老中医龚正丰主任在其恩师马友常老先生遗著《喉科手册》和《口腔疾患手册》的基础上,重新整理、修改,并加入了现代医学对这些疾病的认识编写而成。此书之刊行,将有益于后来业此者,亦将不负马氏喉科三世之名。
[14]宋霖若先生(1897—1961,江苏省吴江人)历医数十年,学验俱丰,擅长温病的治理,亦精儿科,为人起沉疴,除痼疾,莫不应如桴鼓,名噪一方。曾在就任吴江县中医治疗血吸虫病研究组副组长时,挽救300多例血吸虫晚期患者,积攒了大量临床经验。并在1959年9月在常熟召开的中医治疗晚期血吸虫病现场会议后收集整理江苏省各地名医秘方、单方,不辞白天辛劳,于晚间油灯下著成《中医治疗血吸虫研究概要》。
[15]《太平圣惠方》是宋王朝组织编纂的第一部大型方书,成书于淳化三年(992年)。该书广泛收集了宋代以前的医药方书及民间验方,内容丰富,较能反映北宋前期的医学水平。《太平圣惠方》是一部理论联系实际,具有理、法、方、药完整体系的医方著作,具有一定的临床研究参考价值,影响极大。
[16]《医醇义》由清代费伯雄所撰,初刻于1859年,于1863年辑成。《医醇
义》汇录费氏生平治疗心得,主张治病不拘泥古人成法,亦不趋奇立异,而宜通变化裁,归于平实适用,力倡和缓之风。充分体现了费氏学术思想及特点,对于后世临床很有帮助。费伯雄(1800—1879),字晋卿,号砚云子,江苏孟河人氏,出身于医学世家,是费家世医第七代。
[17]《食疗本草》为中国唐代的本草专著,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著,集古代食疗之大成,与现代营养学的原理相一致。《食疗本草》对研究本草文献及饮食疗法发展史有重要参考价值,后世多有引用,为中国和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孟诜(621—713),字几道,唐代汝州粱(今河南省汝州市)人,著名学者、医学家、饮食家。
[18]《外台秘要》又名《外台秘要方》,中国唐代由文献辑录而成的综合性医书,王焘撰成于天宝十一载(752)。本书汇集了初唐及唐以前的医学著作。对医学文献进行大量的整理工作,使前人的理论研究与治疗方药全面系统地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