芒 萁
2025年08月10日
芒 萁
【别名】蕨箕、芒萁骨、路萁、狼萁。
【基原】为里白科植物芒萁Dicranopteris dichotoma(Thunb.)Bernh.的带柄幼叶或根状茎。
【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直立,根状茎长而横走,被棕色毛。叶疏生,纸质,下面呈灰白色或灰蓝色;叶柄长20~50cm,叶1~2回或多回分叉,各分叉的腋间有1个休眠芽,密被绒毛,并有一对叶状苞片,基部两侧有1对篦齿状的托叶(末回分叉除外);末回羽片长15~25cm,宽4~6cm,披针形,篦齿状羽裂几达羽轴;裂片长线性,顶端钝或微凹,全缘;侧脉每组有小脉3~4条,孢子囊群生于小脉中部,在主脉两侧各排1行,无盖。
【生境及分布】生于山坡、草丛、路旁,产穹窿山、天平山、花山、光福等地。分布于江苏南部、浙江、江西、安徽、湖北、湖南、贵州、四川、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
四季可采,鲜用或晒干。
味苦、涩,性平。归肝、膀胱经。具清热利尿,化瘀,止血之功。用于鼻衄,肺热咳血,尿道炎,膀胱炎,小便不利,水肿,月经过多,血崩,白带;外用治创伤出血,跌打损伤,烧烫伤,骨折,蜈蚣咬伤。
①治妇女血崩:芒萁幼芽或叶茎心(髓部),煅透研末,每次6~15g和温酒服。(《闽南民间草药》)②治痔瘘:芒萁叶柄烧存性,插入瘘管内,每天一次。(《湖南药物志》③治妇女白带:芒萁茎心12~15g,龙眼肉30~60g,冰糖30g。酌冲水炖服。④治湿热臌胀:鲜芒萁根茎半斤,煎汤,冲入烧酒适量,早晚分服。(《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芒 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