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不同时期的孩子有何主要特点

1.婴幼儿期、学龄前期、学龄期、青春期,不同时期的孩子有何主要特点

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有着明显不同的特点。在孩子的培养过程中,父母应根据阶段特点进行适应性的培养,若超过孩子的承受能力,效果会适得其反!

(1)婴幼儿期(0~3岁):智力迅速发展,也是个性、品质开始形成的时期。这个阶段,外界的一切对于孩子来说都是陌生的,他们充满好奇,喜欢学习、模仿,对危险的判断能力较差。孩子在语言理解方面会有极快速的发育,父母应尽量引导孩子说话,锻炼他们的语言能力;也可以读些情节简单的故事。给孩子一些可以发展想象、训练发声的玩具。孩子喜欢尝试去做各种事情,父母千万注意不要一味地制止,以免产生消极情绪,无法建立自信心。

(2)学龄前期(3~6岁):尽量让孩子锻炼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洗手、刷牙、吃饭、收拾玩具等,即使要花相当多的时间,也应该让孩子自己去做。在这一时期,父母必须尽可能地用规范的语言对孩子说话,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给孩子多买一些图书,由父母念给他听,给他们念诗歌、讲故事。逐渐鼓励孩子自己看书,增强孩子对文字的兴趣,培育孩子的注意力。为孩子提供多种艺术体验,如拼图、画画、泥塑,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同时也要开始锻炼孩子的运动能力,从走坡道、过独木桥、上下楼梯逐渐发展到协调地玩某些体育项目,如打球、轮滑等。

(3)学龄期(7~12岁):激发孩子对各学科的学习兴趣,培养独立自主、热爱学习的好习惯。孩子们开始小学生活,感到新鲜、好动、喜欢模仿,很难做到专心听讲。要多表扬、肯定孩子,随时注意孩子心态的变化,帮助他们增强自控力。让孩子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锻炼其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建立进取的人生态度,树立信心。

(4)青春期:是少年向成年过渡的阶段,相当于小学后期和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自主意识逐渐强烈,喜欢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其他事物,情绪不稳定。记忆力增强,注意力容易集中,敏锐,特别是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增强了,自我意识、评价和教育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发展,初步形成了个人的性格和人生观。但意志力不坚强,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在发展中,所以遇到困难和挫折容易灰心。父母和老师都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使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发展健康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