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创新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2025年09月10日
(二)教学创新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关键
面对大学生群体出现的思想认识多元化、价值判断复杂化、发展诉求多样化趋势,特别是一些错误思潮和观点可能对学生思想行为产生的负面影响,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刻不容缓。所谓“实效性”,指的是事物经过特定的实施过程以后,与预期目标相比,所能达到的真实程度和结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即预期目标达到的程度和任务实际完成的状况,其最终落脚点在学生思想品德水平的提高。从根本上说,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就是要让大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核心是不断增强他们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中强调,“落实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要求,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该文件一方面提出了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新要求,另一方面也指出了实施的办法——改革创新。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教学也要不断创新。当前,教师要更好更快地增加思政课教育教学思想性、理论性内容的供给力度,扩展思想性内涵的容量,盘活理论性内容的存量,强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增量。同时,要增强高校思政课的亲和力、针对性。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回应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乃至社会热点问题讨论中所遇到的困惑,帮助学生厘清模糊认识,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需求和期待。打造“金课”,善于讲好、讲活、讲新中国故事,激发学生兴趣,在学理阐释中体现思想、理念和价值观,寓教于无形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