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内容供给,增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吸引力
内容是连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纽带和桥梁,是思想政治教育开展活动和实施方法的依据和条件,在新媒体环境下“内容为王”,关心受教育者的内容需求,优化内容供给,才能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
1.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元主导和多样思潮相结合。利用新媒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首先需要面对新媒体带来的碎片化、多元化的冲击,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成果,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主导思想,确保社会主义的方向性,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化和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应对思想分歧、凝聚思想共识、确保意识形态建设的正确方向的有力保障,优化内容供给必须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的全过程,在网络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在坚持一元指导思想基础上,兼容并包,汲取多元思潮的有益因素,既保障了网络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能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和政治性。网络内容更新、跟帖回应等要及时回应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并围绕热点问题凝练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议题,确保正确的理论能占有学生的头脑,筑牢意识形态阵地。
2.内容设置: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规范+心理疏导+网络素养。利用新媒体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是基本内容。在对学生的调查中显示,大部分学生希望通过新媒体加强道德规范、心理疏导和网络素养教育。在内容设置上就需要加强道德选择、道德辨别和道德实践的内容,从而强化道德规范教育;开展心理健康基础知识普及、心理疏导预案与案例分析等强化心理疏导;开展网络法律法规教育、文明上网、网络礼仪等内容强化网络素养教育。根据2019年12月20日通过的《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推进积极正向的网络内容生产,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道德文化和时代精神等,以积极、健康的内容引领学生、凝聚思想共识。
3.内容来源: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网络关注度高和点击率高的往往是来自网民生活中的真实事件,与网民利益切身相关,因而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来源必须坚持贴近实际,从实际中提炼和总结教育内容,更容易激起共鸣从而达到认同和接受。贴近学生就是要从学生关心的事、学生困惑的事和帮助学生成长的事着手,让学生更有认同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来源于生活、回归生活,把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相结合。注意优化内容结构的整体来源,注重对热点问题的分析和引导,尝试与学生关注的综艺娱乐和时政相结合的可能性,进一步增强内容来源的真实性和吸引力。
4.内容创新: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和自身特色。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孔子研究院考察时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对待传统文化要正确地认识、科学地评价和批判地继承,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从而注入新鲜的活力。积极挖掘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将中国文化建设的最新成就融入网络内容建设中来。各高校在建设中更要充分发掘自身的办校历史、办学理念、优良传统和自身特色,尤其是高雅的校园文化、品牌文化等通过网络加以传播和展示,形成独具特色的校园网络文化,从而增强学生的认同感和接受度,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