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特定年龄段心理及思想品德成长特点因素

(三)大学生特定年龄段心理及思想品德成长特点因素

1.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的制约。人的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是在主体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在客观外部环境的影响与主观内部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和主体内在思想矛盾运动转化的过程中产生、发展变化的结果。思想道德品格的形成是主体认知、情感、意志、信念、行为的相互影响统合的过程,其中认知是基础,情感是推动知行转化的催化剂、中介和桥梁,意志和信念是由认知与情感向行为转化的保障,行是对知的强化和外在表现。由知而行的转化中,如果相应的思想道德情感和意志不能有效发挥其催化、中介作用,观念认知再正确,信念也难以形成,更谈不上落实于行,养成习惯并最终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格。二十岁左右的大学生尽管思维敏捷,敏于接受新鲜事物,但自身心理并未完全成熟,尚未成熟健全的人格心理决定其思想道德意志未必强大,道德信念未必坚定,社会经验不足,是非辨别能力不足,易受风行的错误思想道德观念的影响,消解学校教育中获取的正确思想道德观念认知,影响他们将道德知识转化为道德行动。再者新时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比较强,换位思考意识不够;要求别人尊重自己的感受,对他人感受重视不够;权利意识重,责任意识不够。这些都影响他们对正确道德观念的践行。

2.信仰缺失也是大学生特定成长阶段思想不成熟的体现。科学信仰的确立不是简单灌输或强制命令的结果,而是一个对各种纷繁芜杂的思想学说认识、甄别、判断、选择的过程及结果。思想政治教育是影响大学生信仰确立的一种因素,但思想理论学说转化为信仰,必须经过个人社会生活实践与切身感受的检验。二十岁左右的青年大学生虽然受教育多年,但人生阅历尚浅,社会经验不足,对纷杂的思想观念缺乏深刻认知与准确判断,这一阶段表现出一定的信仰空白或缺失,正是其思想成长的阶段性特点的体现。正因如此,处于人生“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面对海量庞杂、良莠不齐的思潮或现象缺乏分辨力,“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想政治理论课责不容辞,要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全面做好立德树人工作,当好学生树立科学信仰的引路人。

3.政治认知偏差阻碍大学生关心时政。大学生因其理性认知能力还不强大,对政治观念的认知多有偏差,或误认为政治是少数“肉食者谋”之事,或误认为政治就是尔虞我诈、争权夺利,认识不到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关乎社会资源的占有、使用和分配,关乎每一个公民的切身利益。部分学生自认无意染指政治,只想学好专业、找好工作,挣钱过平静生活,故而不关心、不关注、远离一切时政热点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