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文化的新特点
1.校园文化多元性特质。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文化也正在渗透到各民族文化之中,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和冲击着人们传统的价值观念。我国高校在市场经济的影响及现代化进程冲击之下也深受影响,使得当前高校文化和价值呈现着多元化并存态势:一方面市场竞争观念、现代法制意识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历史虚无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新自由主义等思想也在蔓延滋生,对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和影响,高校大学生的信仰弱化与道德危机成为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特别是伴随网络文化传播的兴盛,意识形态的约束呈现弱化和消退趋势,高校大学生多元价值观念的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了强烈挑战。
2.校园文化功利性倾向。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变革,高校青年学生的学习方式、社会生活方式、就业方式呈现出多样化倾向,大学生的精神生活需求也呈现多样化特点。在此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在吸收主流文化的同时,也受到多种社会思潮及世俗文化的影响,加之大学生文化选择的盲目性,使得实用主义、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等观念在大学校园中越发蔓延。当前,高校校园文化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过分迎合青年学生个体文化和小圈子文化,重视物质利益而弱化精神追求,忽视群体性、集体性及国家文化,高校校园文化的功利性倾向造成了学校主流文化的失衡与偏离。
3.校园文化趋同化态势。当前我国高校文化培育和建设过程中,呈现发展路径趋同化问题,高校间很难保持应有的独立特质,也丧失了校园文化的个性化特色。原本不同高校因学校历史、地域分布、专业特点及办学特色的不同也应体现各自大学的独特校园文化风格。而现实情况是,诸多高校无论从建筑风格和景观布局,还是文化活动培育都逐渐走向“统一”态势,即使最能凸显校本特质的校风、校训、校徽也逐渐丧失特质性的文化表达,这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校园文化的独立性和个性化。
4.一些失范的“亚文化”影响。往日的校园精英文化走向大众化、世俗化,表现为追求时髦的“酷文化”,失范的“性文化”,失控的“网文化”,低俗的“厕所文化”“短信文化”“日租文化”,削弱了主流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污染了校园的精神环境。随着社会的发展,国际国内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和斗争日益复杂,各种思想观念、价值理念、生活方式对大学生产生着全方位的影响,加重了文化育人成效有效落实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