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素质方面:信仰缺失及多元化状况显著
1.信仰缺失及多元化显著,宗教信仰占比偏高。信仰是人精神世界的核心,是社会的核心力量,是国家的精神支柱。“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3]调查显示,58.67%被调查大学生表示无明确信仰,信仰缺失状况显著。而在表示有信仰的同学中,信仰对象则呈现多元化状态,其中22.45%的人信仰马克思主义,6.89%的同学信仰中国传统文化,更有9.95%的受调查者信仰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三大宗教,宗教信仰占比明显偏高情况当引起重视。
2.少数同学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模糊。9.89%的被调查大学生对政治理想信念表示说不清楚,3.04%的被调查者明确表示不相信共产主义能实现。2.56%的同学不清楚自己是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0.64%的人则明确表示不认同。此外,有4.43%的被调查者不太确定中国共产党是否能带领中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美国学者宾克莱在其《理想的冲突》一书中提出:“一个人在对他能够委身的价值进行探索时,要遇到许多竞相争取他信从的理想,他若要使这种探索得到满足,就必须对各种理想有所了解。”在一个思想观念多元化的开放时代,各种思想观念都在争相争取吸引年轻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优化教育教学效果,让学生深入理解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引导其树立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使命艰巨而紧迫。毕竟,信仰自由固然是法定权利,但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让大学生知道什么样的信仰更科学、更强大、更有意义和价值,更值得置于心中终身践行,引领学生树立并坚定科学信仰,优化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核心要素,正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更是全面贯彻《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要求,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落实社会主义高校“立德树人”使命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