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革命精神文化育人
红色革命文化资源是高校文化育人的重要教育资源。河北是红色资源大省,拥有丰富的革命文化传统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红色文化资源上的优势地位。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发挥红色革命精神文化的作用,河北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发挥地缘优势实现红色文化资源育人。河北几乎每一个市都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借助地缘优势,可以实现红色资源的品牌效应。如河北师范大学借助距西柏坡较近的地缘优势,十分注重将“西柏坡”精神所凝聚的红色文化教育资源与文化育人相结合,培育以“西柏坡精神”“赶考精神”为核心的品牌教育项目,在省内产生了良好的带动作用。独特的历史,熟悉的资源,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学校借助西柏坡红色文化资源举办的“新时代赶考行——大学生青马工程专题培训班”主题教育活动,以及由师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西柏坡》等活动,激起了全校学生的强烈共鸣,引导青年学生充分表达了深深的爱国主义情怀,激发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荣誉感和使命感。
2.借用时间契机实现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在发挥地缘优势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利用红色资源的时间契机,在关键时间节点发挥作用,提升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效果。如地处革命老区保定的河北大学,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利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组建“百名抗战老兵大学生寻访团”,300名大学生奔赴保定22个县市区,聆听抗战故事,收集老兵愿望,力所能及给予其帮助,整理了35万字寻访手记、500余段视频资料、3000多张老兵生活照片。参与活动的学生通过与老兵们的深入交流,倾听他们亲口讲述或壮烈或平凡的抗战故事,用生动的笔触还原真实的历史,从中也接受了思想的洗礼。
3.盘活教育基地实现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真实保存了历史痕迹,承载了“红色精神”的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好红色教育基地的作用,可以实现教育活动的系统传承,提升教育的影响力。如地处河北工业重镇唐山的华北理工大学,将坐落在唐山域内的李大钊纪念馆、潘家峪惨案纪念馆、唐山抗震纪念馆等列为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学校积极挖掘这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蕴含的红色革命精神文化,积极开展系列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每年都组织学生踏寻先烈足迹,感知红色精神魅力,传承红色精神,培育爱国情怀。
用好地缘优势、借助时间契机,盘活教育基地资源,不让红色文化默默停留在教科书上,打造颇具时代主题的生动教材,通过红色因素的校园文化活动,打造红色革命精神文化,达到育人效果,为当代青年学子破浪前行提供精神养分,这些高校的做法为高校通过红色革命精神文化育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河北高校要创新文化育人,要善于挖掘红色革命文化资源的教育意义,在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有效融入红色革命文化资源教育元素,不断提升高校文化育人的实际效果。学校文化育人活动要将河北红色革命文化资源作为重要的资源开发利用,充分发挥红色革命文化资源的育人功能,形成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育人的成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