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肩负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要使命
对社会成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统一社会思想、达成共同意志、实现社会团结、形成国家价值认同和社会进步合力的重要路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党就注意到要在高校中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理论学习必须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即把理论学习作为改造思想的武器,把改造思想作为理论学习的直接目的”[2]。1950年,教育部制定《关于高等学校政治课教学方针、组织和方法的几项原则》,对高校中设置思想政治理论课做明确规定,旨在肃清法西斯思想,树立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1958年,教育部进一步明确改造思想、提高社会主义觉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3],鲜明地表达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主义性质。20世纪80年代后,教育部对政治理论课进行调整和改革,规定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理论教育,以帮助学生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提高社会主义觉悟,逐步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
如果说共和国成立初期和改革开放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多定位于思想教育、思想改造、防止国内外敌对势力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及其思想文化渗透,那么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党和国家宏观发展的全局,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节点上,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提高到了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
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对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做出一系列重要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从而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视为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和战略工程。为进一步落实这次会议精神,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进一步阐释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之于大学、之于国家、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之所在。“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关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的根本问题,事关党对高校的领导,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这份《意见》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后继有人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以国家教育政策的方式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战略意义。
时隔两年,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