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话语体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感染力
新媒体语境不同于现实交流,新名词和新解释层出不穷,大学生易于接受和认可这种“重构话语”,只有变革话语体系,和学生实现有效对接才能更好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接受度。
1.把握适度倾向与保持特色的平衡。话语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有效桥梁,为了引起学生群体的认同感和情感共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需要接近并接纳网络新词,实现与学生的有效沟通。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强化意识形态的一种手段,要保持高度的自觉和自省能力,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体系原有的真实、正当和特色性,不能为了倾向网络新词而忽视了自身特色,失去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本身的教育价值和引导作用。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软实力,理清文本结构和现实意义,注重话语主体的自主发展,既吸纳新鲜的网络语言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又注意保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原有的特色,在平衡中实现良性沟通。
2.让话语回归生活世界。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好地实现人的价值和意义。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也要围绕人和关心人,要重视人的精神世界,人的价值、意志、情感、人格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等。新话语系统的内容要从偏重政治意识形态,向政治意识形态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个人生活并重转变。同时要关注人的生活世界,从而使其为受教育者所理解和接受,进而形成相应的思想品德和行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将现实社会的热点和焦点话题置于双方视野,引导受教育者在价值冲突中学会思考、判断、比较、选择,同时要融合网络流行语,把它们加工提炼成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马克思主义话语素材,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好地为学生所接受。
3.加强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创新。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往往教育者处于强势地位,受教育者处于弱势地位,教育者拥有相对的“话语霸权”。然而在网络世界中,只有平等交流、话语同频才能真正实现话语的和谐共生,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想占领网络阵地,必须整理、提炼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体系,同时和网络流行语对接,丰富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一方面要加强文本创新,将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内容、形而上的内容剔除,把握精髓、提炼关键,开展文本创新;另一方面加强实践话语创新,加强生活话语、网络话语、虚拟话语的整合研究。积极引导青少年网民,用创新的语言占领群众,就可以在网络意识形态阵地中获得话语主动权,更好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思想政治教育专家学者要充当话语的领航者和示范者,推动展开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