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宣传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主阵地,为新时代大学生提供思...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宣传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主阵地,为新时代大学生提供思想引领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这不仅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以及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同时也因社会主义这一根本性质,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地位和作用。2018年,教育部发布《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精准定位,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是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程。”[5]

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本科阶段实施的是“05方案”,即为本科生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等必修课程,另外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选修课;为专科生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着重为大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立项和基本方法,从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引领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为共产主义奋斗的远大理想;讲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及理论成果,全面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从而引导学生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讲授中国近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动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从史与论结合的视角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和法律制度,帮助学生增强法制观念,提高社会主义道德修养。

在研究生阶段包括硕士研究生阶段和博士研究生阶段,继续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现专本硕博一体化,构建具有衔接性、递进性的思想政治课程体系的重要内容。1987年教育部曾制定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方案。在实施20多年之后,2010年中宣部、教育部印发《关于高等学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调整的意见》,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施“2010方案”,即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开设一门必修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在《自然辩证法概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两门课中任选一门作为选修课;在博士研究生阶段开设一门必修课《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开设一门选修课《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经典著作选读》。通过上述课程,促进完成研究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素养、理论思维能力和价值评价能力的进一步发展与超越,进入“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阶段,从而达到在现实与历史、理论与实践、中国与世界的统一中,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认知、领会,进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从本科生的“05方案”到研究生的“10方案”,一个涵盖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到博士研究生等高等教育各阶段,体现了完整性、体系化、科学化、层次性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建构基本完成。这个课程体系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及高层次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教育、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教育的统一为课程核心内容;以专、本、硕、博等区别性的课程结构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层次性和系统性;以课程设置上的专、本、硕、博四个阶段之间的衔接性实现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步步高、步步深”的递进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当前,我国正不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涵式发展,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针对性,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用先进的思想引领学生,让大学生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上、实践中,在教与学的坦诚探讨中,激发道德情感,坚定理想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