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方式不完善

(二)评价方式不完善

科学的实践育人评价体系可以有效地激励、引导和调节实践育人活动的开展,目前,无论是教育行政部门,还是高校对学生社会实践的评价都不完善,不能充分发挥“指挥棒”的作用,评价方式的不完善不利于实践活动的具体开展。

现行的实践育人评价体制中,存在重量化评价而轻质性评价、重结果性评价而轻过程性评价的现象。量化评价虽能对评价结果做出等级评定,但过于注重量化,以学校、学生实践活动的次数或媒体宣传报道的数量等作为衡量实践活动开展情况的主要指标,而对实践活动的实效缺乏评价,评价方式简单,易于造成学校、教师、学生追求实践次数、形式的轰动效应,而忽视实践的实际效果。结果性评价是一种终结性评价,易造成对实践过程的忽视,评价者对学生是否真实实践、实践的主动性缺乏深度考核,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难以被及时发现和改正。再者,在对实践育人的评价中,往往只看汇报材料,很少实地考察、调查,评价流于形式。学校和实践参与者就会注重实践材料的“花哨”和“厚重”,不重视实践活动的具体开展,有可能产生实践活动形式化、走过场的现象。在实际的评价工作中,评价主体多由上级检查考核小组担任,没有主要参与者学生、指导教师的参与,评价主体较为单一。评价体系的不科学、不规范在一定程度上诱发了实践活动中各种问题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