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学校和教育者要认真学习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全面、正确认识实践育人在提升大学生思想品德水平中的价值。学生道德认知的形成需要在实践中深化和体验,在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具体实践中明确什么是道德的行为和不道德的行为,从而体验到道德情感。实践是学生主体对社会客体的认识和改造过程,通过学生体力、脑力的付出锤炼道德意志,从而促使道德认知更好地转化为道德行为,具有重要的价值。
高校和教育者应该转变以课程和学分、考研率为衡量标准的教育质量观,树立以学生综合素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的教育观;转变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的以书本、课堂和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把实践育人纳入学校整体育人规划中来,真正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成果融入育人活动中。
各高校都应该转变对实践育人的不正确认识,把握实践是途径,育人是根本、是落脚点,实践的内容、形式、过程、评价等都要有助于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防止实践育人的异化。要认识到,实践育人的功能不是自然而然实现的,社会实践如果不符合育人要求,不符合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规律,不仅不能育人,相反,还会给学生造成负面影响。各种没有“显性”的育人功能的实践形式,不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如果安排得好,往往会收到很好的育人效果,应该加以重视。实践育人体系的设计要区分形式、分层次安排设计,充分发挥不同种类实践的作用,真正起到育人的效果。同时,注重实践教学的设计与实施,树立知识与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教书与育人统一、课内与课外衔接的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现代教学观。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