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对中国人的思想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优秀文化。文化育人要引导越来越多的广大青年学生走近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魅力,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让越来越多的青年学生在浓郁的优秀传统文化氛围中熏陶成长。

1.选择河北特色的教育内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河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选择学生熟悉的、我省独特的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实现优秀传统文化育人,认识河北人,讲好河北事,提升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可以显著提升教育的效果。如河北科技大学非常注重以优秀的河北传统文化感染人,从2005年开始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将河北特有的井陉拉花、常山战鼓、冀派内画、蔚县剪纸等20多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校园,引导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悟其中所包含的丰富内容,积极参与到这一校园文化活动中,形成了一种了解、参与、学习、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氛围。借用身边的、熟悉的传统文化资源,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

2.创新工作载体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学生第二课堂活动的引领者,在学生群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将学生社团活动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进行有效结合,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的载体,可以扩大教育的覆盖面。如河北经贸大学十分注重通过学生社团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组织学生社团开展晨读“国学热”,以晨读《大学》《中庸》《论语》等经典读物,开展“文化之根”“文化塑形”等实践活动,弘扬国学,感悟经典,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渗透到学校生活的各个领域,让每个大学生都活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气神儿。燕山大学重视学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利用每年的“社团展示月”,举办弘扬民族精神的书画摄影展览,深入开展诵读“中华美文”以及书法、武术、戏曲、民间艺术等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使社团活动成为传承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3.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带动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熟悉,是影响文化育人效果的原因之一。因此,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还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通过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如河北师范大学开展“古诗词500首过级”活动,将古典诗文诵读活动纳入教学活动,选择“四书五经”中的名言警句和先秦散文、唐诗、宋词、元曲中的名篇名作,指导学生读诵吟赏。通过读诵吟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品,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选好地域特色的教育内容、借助学生熟悉的教育载体,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让学生乐于参与、方便参与、高效参与。这些做法为高校通过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河北高校要创新文化育人,必须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进一步坚定大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和信念,让大学生意识到自身命运与国家命运的密切关系,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以更饱满的热情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