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的动力机制

(三)创新的动力机制

社会科学领域的“动力机制”,是指推动和促进事物运动、发展和变化的内外动力构造、功能和条件及其相互作用机理。动力机制的稳定存在和发挥作用,可以使事物的运动、发展和变化从自发到自觉,从被动走向主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进行创新,首先,需要有创新的动力,这种动力直接推动教师进行教学改革。一般而言,创新动力主要有两类:一是教师的内部动力,即自我激励。这主要包括理想、目标和成就感等。教学追求的理想与目标能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明奋斗的方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强大的动力,能提高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自觉性和有效性,为检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提供重要依据。有研究表明,高校教师的创新自我效能对其教学创新行为有直接正向影响效应。[1]二是教师的外部动力,即外部环境激励。这主要包括学校、政府和社会等对教学创新给予的精神奖励和物质刺激。学校的考核评价工作也具有导向作用、鞭策作用和激励作用,是教学创新的“指挥棒”。在教师职务职称评聘标准中提高教学创新成果占比,评价结果与绩效考核和津贴分配等挂钩,能够引导和鼓励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创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