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主体实践,使实践活动成为学生喜欢的活动

(二)开展主体实践,使实践活动成为学生喜欢的活动

理想的实践是主体参与式的,只有主体充分参与,才能克服依从性、被动性的实践带来的学生知行不一的弊端,才能克服单纯理论学习忽视实践可能带来的一味灌输。学生是实践育人的对象,也是开展实践教学、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使学生喜欢参与的实践活动才是真正有效的实践。学生思想品德只有在其发挥自为性、自觉性、自主性的实践活动中才能发展,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就会导致学生被动参与,没有深刻体验,实践活动走向客体化。

主体实践是学生作为主体自觉、自愿、主动参加的实践活动,是主体能动地与他人、群体、社会的互动过程。因此,在实践活动的设计中,高校应建立与学生对话的机制,要建立学校、教育者安排与学生选择相统一,即学生自主安排实践活动内容、时间、方式等的机制,学校、教育者给予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安排实践活动的权力,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要加强引导,而不是撒手不管。实践活动的安排要考虑学生的需要,避免学校为完成任务而耗费大量时间、资源来开展学生不喜欢的实践活动。对一些必须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但又尚未认识其重要性的学生,教育者事前要进行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从而使其以积极的态度参加并在其中表现出强烈的主动性,真正成为实践活动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实践育人的实效。同时,教育者发挥学生智慧,鼓励学生创新实践形式,实现社会实践的“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的有机结合。完善激励机制,通过物质激励和精神表彰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自觉性、积极性。支持和引导班级、社团等学生组织自主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并加强引导和管理,使学生成长为自主实践、主动参与的主体,发挥学生在实践育人中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