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95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障碍和缺失

(三)河北省“95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障碍和缺失

多数“95后”大学生有着正确的价值观,思想健康,积极进步。但也有一些大学生在价值信仰领域存在困惑、迷茫、盲从的现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出现缺失和障碍。

1.认知障碍。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95后”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比较清楚,但部分同学还没有达到熟知的程度,只知其中的一、两个层面,甚至有少部分人的回答充满困惑、犹豫或否定。具体来说,从认识的广度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未能获得广泛认同,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还未完整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对于“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选择“不赞同”的同学占到了5.94%,选择“说不清”的同学占到了17.89%。从认识的深度来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立意不高,视域狭窄。例如,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自己人生价值观影响“不大”或“没有”的同学占到了20.76%。不少同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混同起来,在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普世价值”的关系方面存在模糊认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关系也未能准确把握。事实上,一旦学生产生了认知障碍,他们将不能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际意义,更不愿意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要求去行动。

2.情感障碍。少数“95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模糊,存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要求相异的现象,甚至出现偏差。如调查中选择“不清楚”选项的较多,对所问题目做出“无所谓”“没必要”或完全“否定”的回答,有的比例还较高。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不是我们应该坚持和追求的”这个问题,选择“不是”的同学占到了6.35%,选择“说不清”的同学占到了19.35%。

3.行为倾向障碍。多数“95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情感认同,但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不一致、行为认同落后于思想认同的情况较为突出。在“您是否愿意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选项中,选择“不愿意”和“说不清”的同学占到了27.58%,接近三成。有些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视为空洞的、不切实际的说教而不予理睬。有的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只停留在认知和情感阶段,而在行为上没有认同,表现出知行脱节、言行不一、知而不行、以知代行。

总体来看,“95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具有非全方位性(部分方面、一定程度的认同)、不平衡性(不同个体、不同方面内容的认同程度不同)、不一致性(认知、情感与行为认同不一致)、过程性(接受—服从—内化—外化)、流动性(不稳定性、变易性)和层次性等特征,待认同的情况值得重视,认同动力不足,行为认同有待于进一步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