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信息的碎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长期性、系统性的矛盾
美国西北大学媒体管理中心负责人约翰·拉文说:“在所有媒体平台中,‘碎片化’是最重要的趋势”。人们被越来越多的信息片段吸引,文字、音频、视频、搞笑段子等越来越成为新媒体的主流呈现模式。特别是移动客户端可以占用等车、静坐、课间等零碎的时间,从而出现了信息碎片化、时间碎片化和需求碎片化。“网络社会的碎片化特征呈现出信息内容的零碎性、传播与接收个体的自主性、需求选择的个性化及话语权的去中心化。”[5]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学生的认知方式也呈现出碎片化趋向:在认知方式上产生的局部效应、在思维方式上产生的跳跃性、在价值取向上的个性化选择等。[6]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要求和受教育的实际发展水平,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通过各种主题活动持续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从而帮助他们形成系统的道德观念、思想观念和政治观念的活动。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循序渐进的活动。
教育介体的碎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性、长期性是一种矛盾存在,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冲击:其一,学生对碎片化方式的忠诚和认可会对连续性、系统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产生否定和抵触情绪,同时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影响力降低,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失语”。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借助新媒体平台实现系统性的教育思路,必须适应并超越碎片化的传播方式和生存方式;其二,碎片化的生活会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和焦点,同时分化和弱化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内容,造成链条断裂或者“断章取义”。思想政治教育要思考如何适应宣传环境,在碎片化的环境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和接受度。其三,碎片化信息会带来文化的输入和多元价值的重构,学生容易产生个性化和偏激的思想,会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如何借助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力量,将其精髓熔铸到教育介体中,被大学生接受并认同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