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

(三)推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

“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课程教材建设全过程,把教材体系、教学体系有效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体系、价值体系。”[12]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1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效果,关系到铸魂育人的效果。长期以来,内容和形式的双重单调枯燥造成高校思政理论课实效性欠佳,优化思政理论课效果,必须对教学内容和形式进行双重创新和改革。

1.创新改革思政理论课的内容。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不吸引人,根本问题在于一些思政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教材讲知识,就经验讲道理,不能做到由观点论断而上达于丰富的思想领地,由朴素经验道理而上升于透彻的理论逻辑,由单调的知识而升华于明晰的价值观引领,由书本教条而下延至社会现实问题的剖解和学生的成长困扰的破解,不能以科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对社会现实和学生思想疑惑、成长困扰做理论的解释与思想方法的引导,最终难以有效引领学生思想成长、丰富精神、完善思维、健全人格。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3.18”座谈会讲话的要求,改革思政课教学内容要做到“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要赋予教学内容以思想魅力、理论深度、价值高度、情怀的温度、现实的鲜活度,做到以思想魅力感染学生,以理论深度震撼学生,以逻辑力量说服学生,以价值导向引领学生,以情感温度打动学生,以现实获益吸引学生。具体要做到以下四点:一要将思想政治课讲出学理性。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修养和水平,深学经典原著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做到真学真懂真信,增强自身的学术功底,对欲传之道了然于心,系统深入,如此才能在教学中高屋建瓴、明晰透彻。二要关心社会现实,关注社会热点。对负面问题、尖锐矛盾不回避不躲闪,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分析做出科学剖析,得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和正能量的引导,在批判错误思想认识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三要吃透教材。善于发挥思想优势、理论优势,结合丰富的社会现象和实践经验,将抽象单调的教材语言转换为鲜活生动、通俗易懂的日常话语教学语言,增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四要紧密联系大学生的思想实际。马克思说,“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4]思想政治教育如果脱离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就是刻舟求剑、缘木求鱼。大学生们心中想什么、关注什么、困惑什么、期待什么?思政课教师只有摸准大学生的思想脉门,才能因材施教、对症下药,以极具针对性的教育内容吸引学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总之,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内容,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契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现实,契合学生思想、精神、人格成长的需要,真正聚焦问题、贴近现实,解疑释惑、析事明理。引导学生以科学理论解剖现实社会发展及个人成长中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知其“是什么”“为什么”以及“如何为”,思维能力、认识能力、实践能力都能因思政理论课获得成长,这样的思政课才会入耳、入脑、入心,才会产生真正的教育效果。

2.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方式。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形式大多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课上师生互动不足,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结果是老师讲得累,学生听得累。偶有互动也多是简单的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因缺乏前期准备和深入思考,流于肤浅和形式化。传统思政理论课教育教学方式的问题有五:一是重理论灌输轻体验启发,二是重课堂理论阐发轻社会实践体悟,三是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四是重显性教育轻隐性教育,五是重教学的统一安排轻多样性、个性化的探索。其核心弊端是缺乏问题导向意识、学生主体意识,脱离社会现实矛盾及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实际困难,忽视学生同为思想政治课教育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一味简单机械、单方面地向学生灌输现成结论,这对达成立德树人的目的,无异于刻舟求剑、缘木求鱼。

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创新的同时,必须改革教育教学方式。一是增强授课的问题意识,以问题为导向开展教学。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价值取向解释历史、分析现实、指导实践,把相关理论观点的理论内涵、理论意义、价值取向的实践指向与要求、基本方法的运用技巧等向大学生讲清讲透,善于通过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引导大学生认识、分析问题,深化其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真理性、有用性的认识。二是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深度参与教学。结合与相关章节内容有关的社会热点,事先拟好问题,让学生自主观察、深入思考、分析判断、结组讨论,形成独立见解,课上分享,教师点评引导,师生充分高质量互动,培养学生用理论分析现实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三是丰富思政理论课教学形式。在专题式教学、学生自主探究的互动式教学、多媒体教学外,还可利用参观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化资源等开展实践教学,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体验、感悟中受到心灵的震撼和思想教育。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移动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结合新时代大学生的信息获取习惯,要利用好网络和新媒体技术,以慕课、微课、微电影、VR、文艺展演等形式,让思政理论课由抽象到具体,由枯燥乏味到生动丰富,展现思政课的活力,提升教学效果。师生之间还可通过微信、QQ、微博等新媒体形式,将线下线上两个课堂相结合,师生进行跨时空交流,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问和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