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全时实践,实现实践育人常态化
2025年09月10日
(五)开展全时实践,实现实践育人常态化
学生的知识增长和品德培育是长期的、持续的过程,因而实践活动作为育人的一个重要环节也要持之以恒、有机衔接。要注重学生实践的持续性,做到实践育人的常态化,使实践育人具有“全时性”,避免过多的运动性、定时性、突击性、表演性的实践活动。
学校、教育者要对每学期的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做出全面的计划,对教学实践的内容、形式、方法、参与对象进行统一规划;对社会实践的资源、平台、场所、时间、内容、形式、机制、管理做出统筹安排。一方面,教师可以利用节假日、纪念日组织学生开展实践,如在植树节、世界地球日开展生态保护活动,在清明节、重阳节、教师节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在雷锋纪念日开展助人活动等。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长期的、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因此,除了固定时间和主题的实践外,教育者更要针对新问题、新变化,根据学期的计划,安排经常性的实践活动,使社会实践细水长流。同时,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要制定出层级实践目标。一方面,教学实践从低年级到高年级要遵循学生的理论知识、认知层次,依次安排专业认知实践、实验、专题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等内容;另一方面,学生的社会实践既要做好不同年级的寒暑假的专题实践安排,又要制定日常学生实践活动主题,特别是对特殊群体,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勤工俭学、公益服务等活动时长、活动内容等的规定。全面保障学生的实践活动是连续的、递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