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95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缺失的原因分析
调查显示,影响制约河北省“95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障碍和缺失的因素非常复杂,表现在社会经济变化(80.34%)、社会政治变化(75.89%)、党风社风(69.15%)、文化思潮(68.37%)等多方面。而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最主要取决于”中的选择为:“自己”(52.45%)、“社会”(36.89%)、“学校”(27.43%)、“家庭”(17.87%)、“党和政府”(7.52%)。
1.客观环境因素方面。
第一,社会现实问题的影响。现阶段收入分配差距及住房、医疗、教育、社保等实际民生问题和社会现实问题的存在,特别是严峻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直接影响和制约着“95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接受和认同度。
第二,社会转型期价值多元化博弈的影响。调查显示,认为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大阻力来自“多元价值观的冲击”的人数最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学生经不住商品、货币、金钱的诱惑,把获得丰厚的物质待遇、“日进斗金”、争当所谓“明星”当作追求的主要目标,忽视人自身的价值和意义,淡漠了自己的精神追求和理想信念,功利主义、现实主义倾向严重。
第三,舆论宣传引导不够的影响。一是引导力度不够。有些舆论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对影星的包装、对贵族化生活的渲染和对新闻的炒作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95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二是针对性不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没有紧密结合学生思想实际,而是空洞地说教,讲大道理,所宣传的内容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大学生的困惑和疑虑,宣传方式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四,网络信息时代传媒的影响。现代传媒的消极内容使部分“95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取向出现偏差。西方社会生活方式的大量宣传,极大地触动了我国原有的价值观念体系。这使他们的价值取向和选择较之传统价值导向出现矛盾、困惑甚至做出短视的、完全功利化的选择。
第五,教育机制本身不完善的影响。一是教育目标过高,缺乏层次递进性,过度强调认知、理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变成了单纯的知识教育。二是教育方法缺乏针对性,模式僵化,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教育作用的发挥。
第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不强的影响。调查显示,关于“本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提高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认为“效果显著”的学生占22.90%,认为“有些效果,但不明显”的学生占50.49%,认为“没有效果”的学生占15.38%,认为“说不清”的学生占11.23%。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一带而过,而部分大学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七,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在“您认为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大阻力是什么”的问卷调查中,选择“社会氛围影响”的占到35.48%。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受经济主义、物质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以及官僚主义、贪污腐败、游戏主义等不良风气的影响,一些学生产生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障碍和缺失。
第八,理论研究不足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丰富性使人难以记忆、把握得不够全面细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的理论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它走向大众、不易为大众所理解和接受。
第九,西方国家实施文化战略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普世价值”、“公民社会”、“新闻自由”、“三权分立”、“西方宪政”、“公共知识分子”等西方社会思潮汹涌而至。部分学生受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意识形态领域“西化”、“分化”战略图谋这种“强制认同”的影响,不能真正认识西方社会思潮的实质,盲目崇拜,认为西方的价值观念值得提倡,认为“西方的月亮比中国圆,西方的空气比中国甜”,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信仰产生了困顿与怀疑,一定程度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产生了负面作用。
第十,宗教情结和宗教意识的影响。极少数对社会主义充满敌意的人常常利用宗教或学生的宗教情结有目的地从事破坏社会主义的活动,一些邪教组织也利用宗教外衣进行反人类、反科学的破坏活动,这对涉世不深的大学生产生了一定影响。
2.主观条件因素。
第一,生理、心理特点的影响。复杂多变的外在环境,使许多大学生心理上充满矛盾,无所适从,部分学生分不清该不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认知水平的制约。年龄、知识结构以及社会阅历等因素使许多“95后”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的广度和深度受到制约。
第三,非理性因素的制约。受非理性因素的驱使,大学生会加强对能满足自己需要的信息的注意力,忽略或回避同自己需要相悖的信息。
第四,文化自觉的缺乏。许多大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持本能的姿态,只看到儒家文化对于个人适应于社会这一方面的辉煌层面,而没有看到其以压抑人性为代价换取社会的稳定和有序的弊端。许多学生无法科学回答当代西方思潮的产生根源和发展态势,但却不加质疑地追随、不加反思地接受,把本土资源作为论证西方理论、实现西方社会思想的工具,无视西方学者已经深刻揭示的现代化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