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宏观因素分析

(一)影响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宏观因素分析

1.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是形成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健康积极主流趋势的客观基础。“那些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6]新时代大学生日益坚定的政治信念和“四个自信”,根本上是由他们成长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国家、社会的发展客观状况决定的。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基础上,党和国家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力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国家面貌、人民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前所未有地接近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根结底在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此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小至个人、家庭富足安稳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大到蒸蒸日上的国家实力、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国际地位,都使新时代大学生对催生这一切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的认同感和信任感日益增强,同时也使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信念日益坚定。

此外,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高校思政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加强中央战略性的顶层设计,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高校思政教育大小环境明显好转,促使思政课教育效果日渐提升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2.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的变化为思想观念多元化提供了温床。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社会所有制形式、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巨大变化,相应的利益主体多元化,社会生活方式和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方式和分配方式多样化,社会贫富差距扩大化,阶层构成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存在的深刻变革,特别是所有制形式及社会阶层利益主体的多元化,为各种社会思潮兴起、价值观念的多元化提供了赖以滋生的社会温床,必然带来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的相应变迁。

3.市场经济的影响效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激发着社会活力,充分唤醒社会成员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契约意识、规则意识的同时,也推动着人们对个人利益特别是物质利益的追求。同时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贫富差距的拉大,特别是一些人以不正当途径获得巨额财富,一部分先富者奢侈的生活作风、颓废的生活方式,冲击着人们的观念和心灵,造成人们对财富和享乐的极端向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渐行其道。而市场经济的利益交换原则渗透到政治、社会等领域,滋生出诸多不良社会风气,一些党员领导干部因之而丧失理想信念,滥用职权贪污腐败,蜕化变质,使一些大学生对社会和政治产生悲观失望情绪,进而带来内心的失衡和对社会改革认识的偏差,以及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怀疑。这些都会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特别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产生影响,使得部分大学生集体意识淡化,个人利益意识激增;精神追求淡化,渴望财富和享乐之心激增;理想情怀淡化,注重功利和实用之心激增,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

4.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社会思潮是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观念倾向。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各国间经济文化及人员交流日益增多,网络信息传输更加便捷,意识形态淡化论、意识形态终结论、非意识形态化、个人主义、实用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西方思潮大量涌入。受其影响,一段时间内我国思想舆论中也有人宣扬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宣扬歪曲党史、抹黑污名伟人英雄的历史虚无主义,主张意识形态多元化、经济私有化、政治多党制等西方新自由主义思想。与此同时,作为大国竞争的手段,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仅对社会主义中国搞科技封锁、政治经济打压,更充分利用其全球文化传播的主导优势,对我国进行思想文化侵蚀和意识形态渗透,试图瓦解中国社会特别是青年人对马克思主义以及优秀中华文化精神的信仰,达到不战而胜的政治颠覆目的。大学生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敏感、易接受,但因其正处于思想观念的形成时期,理性判断力尚不够成熟,因而也易受不良信息和思潮的影响。纷杂的社会思潮,特别是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宣扬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潮在现实及网络中的传播,对我国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形成及信仰的选择与确立,产生了巨大影响和冲击,极其不利于青年学生正确认识和接受马克思主义,不利于其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一些识别力差、意志不坚定的大学生甚至迷信西方思想,崇拜资本主义社会推崇的所谓“普世价值”,淡化集体主义价值观,认同个人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推崇资本主义制度,对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对社会主义中国实行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抱持怀疑态度,外来社会思潮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不可小觑。

5.新媒体迅猛发展带来的挑战。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1.2%;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占整体网民的99.1%。在职业结构上,网民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学生群体占比为26.0%。新媒体的迅猛发展深刻地影响和塑造着当代大学生。一方面,新媒体的普及提供了便捷的信息传播渠道和丰富的思想观念及信息资源,多元并存的思想观念、驳杂不一的信息交相碰撞,进一步助推价值观的多元化、目标模糊化,常令大学生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甚至在多元价值观中迷失自我,从而导致我国当代大学生形成了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另一方面,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也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性。新媒体技术开放性与共享性使教育主、客体之间几乎处于平等地位,冲击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话语权,动摇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性和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度,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地位,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者引领大学生走出多元观念的迷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6.就业压力、泛娱乐化社会潮流削减大学生的政治热情。就业压力淡化大学生的时政关注度。多年的高校扩招使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部分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令一些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这使得大学生思想和行为趋向实用和功利,关注点、兴趣点常常落在如何增强自身就业竞争力上。又兼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知识的生产、创新与应用在社会经济及个人事业发展中极其重要。大学生也因而更加重视自身科学文化知识的积累,注重专业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的提高,他们通常会以是否对自己发展有利作为衡量是否参与某种活动的标准。可以说,激烈的社会竞争客观上让大学生不得不将大部分时间用于学习知识、提高自身能力,学习、考级、考证、准备研究生或公务员考试、参加社团锻炼能力等更有实用价值的活动成为他们的日常用心之所在,少有时间、精力和兴趣去更多关注政治。同时,泛娱乐化的时代潮流弱化大学生对时政的关注。现代社会中巨大的商业利益驱动,带来传媒、娱乐业的迅猛发展,也推动着泛娱乐化的时代潮流的兴起。对青年学生而言,繁忙的学习、激烈的就业竞争常常使他们身心疲惫,在纯粹娱乐活动里放松身心就成了他们的需要。电影、电视、综艺等文娱活动及各类体育活动的吸引力远大于时政热点的吸引力。年轻人借助于移动互联网、微博、微信、抖音等平台,随时都可以沉浸在娱乐活动带来的简单快乐中,这令大学生更加无暇也无兴趣关注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