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存在的不足
河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需要进一步提升。主要表现在:
1.教学有效供给能力和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主要表现为:(1)个别教师的教学内容存在“照本宣科”现象,教学方法单一,供给的结构性问题较突出,高质量的有效供给需进一步提升。同时,教师教学供给不能灵活有效地适应学生需求的变化,存在说“单口相声”、与学生需求脱节的现象。(2)有的高校课程安排失序。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务安排要求,原则上本科生先学习“基础”课和“纲要”课,再学习“原理”课和“概论”课。调查显示,达标的院校只占25%,一学年同时安排2~3门课的现象较多,有的院校课程安排的先后顺序倒置。本专科生每学期必修“形势与政策”课,达标的仅占41.7%。(3)专任师资数量不足,致使高校思政课教学班人数大多超标,100人以上的大班占45.7%。这显示消除大班额现象任务艰巨。
2.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师的创新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在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制度不完善、制度效能不突出问题。有些学校教学创新的激励机制不足,传统的教学评价制度仍占多数。在教学质量提升制度方面,调查显示,在日常教学管理中“任课教师自己备课”占57.1%,“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课目的任课教师协作或交流备课”占7%。调查还表明,14.3%的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未按照“05方案”落实教学学时。在教学创新能力方面,教师教学中未进行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占21.4%;教学载体较为单一,教学话语转换不足;在教学方法调查中,因材施教或因专业施教只占42.9%;还有7%的院校思政课采取“纯笔试”的考试考核方法。
3.教学创新发展不平衡,特色名优成果不突出。调研资料显示,河北省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总体上呈现教学创新意识增强,但是独创性的创新成果相对较少的现状。同时,院校之间创新发展不平衡,省骨干大学教学成果集中度较高,而普通学院和专科学校教学创新成果少。从课程看,《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创新较多,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教学改革难度大,成果少。从省际教学创新的比较而言,具有全国性影响的创新成果较少,质量层次需要提升。特色名优教学成果不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