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高校实践育人的调查结果分析
此次调查问卷重点了解了高校师生对实践育人的认识、实践育人活动开展情况、实践育人的效果评价等问题。
1.对实践育人的认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实践教学、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主要形式。调查发现,仅有24.7%的学生能全面掌握实践育人的形式,绝大多数学生认识到社会实践中的社团活动、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和勤工俭学属于实践育人形式,但对于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活动、科研创新等并不能正确归类到实践育人形式中。对于实践育人活动的开展时间,87.5%的学生认为利用寒暑假期、节假日最合适,11%的学生认为利用课余时间最为合适。知道或者了解学校实践基地的学生占42.1%,不清楚有没有实践基地的学生占23.9%。对实践育人的作用,绝大多数同学都认为通过实践可以深化认识、锻炼意志品质,在各种实践育人形式中,最受欢迎的形式是参观考察、志愿服务和创新创业活动。
调查发现,大部分师生能够认识到实践育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多数高校也将实践育人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规划中,通过规定学分或者“第二课堂”的形式进行落实。但缺少对实践育人形式的正确认识和把握,对实践育人作用的理解也不够全面。
2.实践育人活动开展情况。实践育人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式,各个高校根据专业特点都设置了实习实践课程,并规定了相应的学时学分,设置了相应的实验(多数为理科专业开设)、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课程。其中,军事训练是最为广泛的、参与度最高的实践育人形式。认为教学实践课程达到既定目标的仅占27.2%,50.3%的学生认为教学实践课程的实用性不强,认为军事训练达到既定目标的占72.3%。其他社会实践形式中,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时间多数集中在暑假、节假日。其中,82.3%的学生表示愿意参加实践活动,32.6%的学生参加过除军训、教学实践等之外的社会实践活动,希望通过实践活动提升专业技能的占35.7%,希望开阔眼界、增长见识的占42.6%,希望锻炼意志品质的占22.1%,希望完成规定学分、评奖评优的占42.1%。在实践活动中,听从学校计划安排的活动占82.1%,学生自主参加的实践活动仅为课外兼职等活动。
由于教学计划的统一安排,各个高校都有教学实践和军事训练课程安排,学生可以在校内参与,但整体实践效果有待提高。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度较低,多数集中在学生干部、个别学生代表中,覆盖面不够广泛,且持续的时间较短,具有阶段性,持续性较差。
3.对实践育人效果的评价。各高校应该把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组织课堂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与专业学习、就业创业等结合起来,制订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年度计划,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具体实践中,学校当前实践活动有特定指导教师的占57.1%,不清楚是否有指导教师的占23.4%。对学校社会实践年度计划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仅占13.5%,不了解的占39.3%。对学校实践活动整体评价非常认可的占23.2%,比较认可的占42.3%,对于学校实践活动需要改善的主要问题,占比最高的分别是参与广度、形式多样化和实际效果。实践育人效果是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最终落脚点,部分同学认为学校的实践活动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和育人成果,但参与覆盖面较为局限,所以部分学生认为并未达到目标,对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建议也基本集中在提升效果和参与广度上。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河北省高校实践育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军事训练、实践教学成为高校重要的实践育人形式,并且有专门的教学计划和新生入学教育规划做保障;大学生志愿服务和暑期社会实践逐渐呈常态化发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校企合作开始发展;勤工助学走向成熟。无论在内容、形式还是机制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各高校和教育者提起重视,加以改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