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的微观因素分析
学校、家庭教育的偏差及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是导致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问题的重要因素。
1.学校教育的片面性及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欠佳因素。改革开放后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重智轻德现象日趋严重。很长一段时间内,高等教育强调学生专业课的学习和能力的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先地位被严重忽视,在夹缝中艰难生存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学科建设不足、内容陈旧、教育教学方法形式单一,以及注重理论知识灌输、轻学生实践践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脱离社会及学生实际需要等问题。加之一些高校教育者的素质不够高,不能为学生树立知行统一的人格榜样,教育效果不佳。调查显示,学生对所上思政课效果的总体评价,有30.99%的学生选择“效果非常好”,37.37%的学生选择“效果良好”,25%的学生选择“效果一般”,4.46%的学生选择“效果差”。可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距离学生的需要还有差距,这个差距消解着大学生上思政课的积极性及对教育内容的接受度。一些学生虽然明白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养的重要性,但在实际中对相关课程却不重视、敷衍应付,这使得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引领学生思想成长的效果不尽人意,也造成部分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知行不一的问题。
另外大学生政治认知不足、政治关注度低也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一些教育者对政治性内容处理欠妥有关。高校思政课无疑具有突出的政治性,但有些思政课教师对政治性教学内容的处理存在两种不当倾向:一是过于强调教育内容的政治性或意识形态性,甚至将日常生活教育政治化,过分强调政治教育,只见政治不见人的教育内容,恰恰会引起学生在心理与情感上对政治的疏远。二是忽视政治性引导,将理论知识、道德观念、心理健康、法纪法规作为主要内容,淡化或忽略政治对人的影响,从而造成学生对政治的无知与漠然。又兼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存在教育教学形式单一、手段落后、内容枯燥脱离现实、缺少政治实践支持等问题,难以调动学生关心时政积极性、参与政治的热情,甚至还会让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2.家庭教育的偏差。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风家教与孩子良好品格的塑造有密切关系,父母的教育理念、榜样示范作用均对孩子形成良好道德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受不良思想观念影响,以及激烈的升学就业竞争,使得一些家长的教育理念出现偏差,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无视孩子健全人格的养成,只要孩子肯学习,物质上无条件满足,道德修养和精神心理上不加引导,听之任之。另外许多家长自身素质欠佳,做人做事不守规则、不讲道德,无形之中给孩子做了诸多错误的示范。家庭教育偏差无疑会造成孩子道德情感匮乏、价值判断力差,行为选择缺乏责任感,道德实践中出现知行背离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