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情商培养

二、传统文化与情商培养

1.传统文化中重视情商的重要作用

(1)积极的情绪和意识是修身的根本

大学》中提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也就是说“修身”提高自身的修养素质是成就事业、实现自身价值,从而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所谓修其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愤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齐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如要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关键在于须先端正自己的心思。这是什么道理呢?如果心有恐惧,那就不能端正;如果心有逸乐,那就不能端正;如果心有忧患,那就不能端正。心思没有端正,思想不集中,看到了却像没有看见一样,听到了却像没有听见一样,吃了东西却不知道食物的味道,以上都是由于心思不正而造成的。如果要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关键在于须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大学中的这一段,指出了意识与情绪对于修身的重要性。如果消极的意识与情绪主导我们,自然会形成心思不正,造成主观臆造,不能符合客观规律,更不用说提高自己的修养了。

(2)情商是“中和”的根本

《中庸》中提及“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着,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业。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也就是说,人们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露出来的时候,这个时候人的内心处于虚静淡然,不偏不倚的境界,称为“中”。表露出来以后符合自然常理,社会法度,做到这一点,情感中正和谐,称之为“和”。“中”是天下人们的最大根本;“和”是天下人们共行的普遍原则。达到“中和”的境地,天地便各在其位而运行不息,万物便各得其所生长发育了。

《中庸》中非常推崇“中和”的境界,那么如何达到“中和”呢?首先,必须要了解自己的情绪,如果没有了解自己的情绪,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受到自己情绪的影响,对事对人有失公正,不能达到“中”的境界。其次,要学会合理地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做到情绪抒发有礼有节。如果不能合适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而被自己的情绪控制做出一些不理智不合情理的事情就有违“和”的意义。所以“中和”其实就是向我们说明了情商的重要性。情商高,就能很好地认识自己的情绪,不被自己的情绪影响,公正地对事物做出正确判断,达到“中”的境界;就能很好地控制和表达自己的情绪,让自己的情绪能合理合宜地表达出来,不会造成自己和别人的困扰,拥有较好的人际环境,达到“和”的境界。

2.传统文化中关于情商培养的内容

情商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人际交往。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被视为高情商的重要表现。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很重视一些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

(1)德行为上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年轻人在父母身边要孝顺父母,离开家里就要敬爱兄长,做事要谨慎,说话要诚实,要广泛爱护众人,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之后,如果还有精力,就去学习文化知识。传统文化中将孝道德行摆在了很重要的位置。从孔子的话中也能总结出,做人处事、人际交往中要遵循:①拥有孝心,推而广之,拥有博爱之心。爱父母、爱家人、爱兄弟、爱同事朋友、爱护众人,也就是孟子说的达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②近君子,远小人。跟有德行和优秀的人为伍,不断激励和鞭策自己。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③谨慎诚实,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知识和能力是一把双刃剑,只有有了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价值观指导,才能造福社会和人类;否则只能祸国殃民,学问能力越大破坏性越大。因而,追求学问和能力的前提是自己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做事做人谨慎诚实。

(2)诚信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孔子回答如何能称之为君子的时候,说到把自己要说的话先去兑现,兑现后再说出来,这样才称得上一个君子。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孔子也曾讲过,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信,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孔子认为,信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一直以来诚信都是人们最看重的人的核心品质,也是我们人际交往中的奠基石。

(3)谦虚

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自己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自己知识多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却像没学问一样;知识很充实却好像很空虚;被人侵犯却也不计较——从前我的朋友就这样做过了。可见中国传统文化推崇谦虚谨慎。在人际交往中抱有一颗谦虚的心,不自以为是,看到别人的长处加以赞赏和学习。这样不但能赢得学识与能力,同时也赢得了人们的喜爱与认可,因为每个人都有被尊重和重视的需求。

(4)宽容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家不了解自己也不生气,不是很像君子吗?“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不要担心人家不了解自己,要忧患自己不理解别人。“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认为,作为君子,应当有宽广的胸怀,可以容忍别人,容纳各种事件,不计个人利害得失。心胸狭窄,与人为难、与己为难,时常忧愁,局促不安,就不可能成为君子,更不可能拥有和谐的人际交往。人与人之间家庭、环境、性格、爱好不同必然会存在着想法、观念、价值观上的差异,所以我们应该要包容不同的意见、看法甚至是误解。“人的价值观是多样的,需要像海一样包容;人的成长是阶段性的,需要像山一样有耐心。”宽容别人,就是善待自己。我们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能宽容对待人和事的时候,自己内心必然平和宁静,不被不开心的小事困扰,会拥有更多的精力与能量去关注更重要的事情,更容易成功也更容易快乐。

(5)尊重别人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杜绝了四种弊病:没有主观猜疑,没有定要实现的期望,没有固执己见之举,没有自私之心。孔子的这席话,突出了尊重人这一理念。要尊重别人,不能以自己的观念去猜测人,也不能将自己的观念强加于人,更不能因为一己之私而伤害人。所谓“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也要帮助人家一同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人家一同过得好。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可见,在为人处世时,要记住尊重别人,拥有同理心与换位思考,推己及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谦让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与别人争的事情。如果有的话,那就是射箭比赛了。比赛时,先相互作揖谦让,然后上场。射完后,又相互作揖再退下来,然后登堂喝酒。这就是君子之争。”孔子和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即强调谦逊礼让而鄙视无礼的、不公正的竞争,这是可取的。谦让是我们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因为冲动和粗鲁与人发生口角争执甚至拳脚相向,要知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坚守谦让这一原则就会发现矛盾会少很多,朋友会多很多,自己也会开心不少。

(7)自省

曾子曾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也曾说过:“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可见圣贤之人都推崇自我反省,这不单是我们完善自身,修身养性的必要素质,也是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必须要牢记的一个准则。很多人容易犯“马列主义对别人,共产主义对自己”的错误,很难察觉到自己的不足与缺陷。正如孔子说的“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完了,我还没有看见过能够看到自己的错误而又能从内心责备自己的人。要想拥有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我们需要不断地自我反省与批评,要学会用放大镜看人家的优点,用显微镜看自己的缺点,包容别人,严格要求自己。

(8)慎言慎行

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子张要学谋取官职的办法,孔子说:“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说,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过失,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就在这里了。”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容易犯一个错误,说得多听得少,急于表达自己的意见。人长了两只耳朵而只有一个嘴巴就是告诫我们要多听少说。所谓言多必失,祸从口出,很多时候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你无意的一句话就冒犯到了别人。所以在生活中做事说话都要深思,不能过于冲动鲁莽不考虑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