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分析

二、分析

1.失望而引起的消极行为分析

在曾经拥有的希望受到打击后,惧怕了希望。很多人在少不更事时,会有一些后来看来并不成熟的希望。而关键就在于你如何去看待这些希望。如果你抱着一种消极的态度,认为和自己所想的不一致而不愿接纳社会的话,就会导致两种态度:一种是直接的厌世感,表现为对什么都不屑一顾;另一种就是以间接的逃避方式来应付生活,其实心里却失望透顶。相反,你如果换一种积极的态度,正视你“希望”的不合时宜,认识到你所碰到的钉子是对你进入社会的一种教育方式,就可以用一种客观的方式来审视问题并改变自己来适应社会了。要知道,我们的能力只能是改变自己去适应社会,而无法改变社会来适应我们。同样,我们改变自己去适应社会的目的,也就是为了自己能够拥有一种快乐的心情,拥有一份缤纷的生活,拥有一个绚丽的人生。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人都到京城去赶考,在赶路的时候看到了出殡的棺材。其中一个人想,这下要倒霉了,看到了如此不吉利的东西;另一个则想,这下要交好运,又有“官”,又有“财”的。结果后者发愤读书,考中了状元。可见,一个人对问题的看法很大程度地影响着人做事的情绪和生活的信心。观念和态度是有助于改变绝望心情的。心理学家霍林沃思说过:“快乐需要困难的陪衬,同时需要有解决困难的行动来面对难题的心理准备。”要养成勇往直前、面对困难的习惯,养成把握目标的习惯。对难关要采取行动,而不是逃避它们,用进取的、明智的态度去与它们做斗争。

2.学生惰性心理的表现

所谓惰性心理,是指做事情懒散、意志消沉、不求上进的一种消极心理表现。惰性是深藏于我们自身的真正反对自我的力量。这种力量反对我们对自身进行任何积极的改造。在控制我们意志和行动的同时,悄悄地消磨了我们的志向和美德。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惰性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拖延心理

“拖延”就是指把应该立即做的事情缓至将来,把决定了应及时采取的行动推至来日。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善遍存在着拖延心理和拖延行为,这实际上是一种明显的惰性心理的表现。这种倾向时常表现在不少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上,像平时学习不努力、考前熬更守夜、甚至最后企图作弊蒙混过关,衣服总要穿到最后一件才洗等等。其实很多学生在拖延事情的时候也知道拖延行为的不利,却仍在拖延已决定要做的事。很多学生经常怨恨自己并决心“下不为例”,然而时隔不久,又会“旧病复发”,使自己陷入新一轮情感折磨中。

(2)因循守旧、盲目从众心理

人的思维既有能动的一面,也有落后保守的一面。很多人在认识上倾向于固有的思维模式,在行为上因循守旧、盲目从众,这也是一种惰性心理的表现。当代不少大学生在思想上、学习上表现出这种不愿创新、人云亦云的惰性心理状态。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些学生不能将“学”与“思”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很好地理解和运用,学而不思,思而不破,破而不敢说,说而不敢做,久而久之形成了习惯性的惰性心理。如缺乏主动探索和独立思考的精神、做事喜欢“随大流”等。这种因循守旧、盲目从众的惰性心理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成长非常不利,使他们失去了青年人应有的开拓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面貌。

(3)依赖心理

当代大学生属于“90后”的一代,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到大都依赖家人。以至今天不少大学生表现出缺乏信心,总认为自己难以独立。处事优柔寡断;学习上,喜欢让老师给予悉心指导;在家里,一切都依靠父母,坐享其成。比如,现在的大学毕业生找工作总是喜欢找父母亲戚帮忙拉关系,信奉“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有些学校还出现了“组团找工作”的奇怪现象。找工作时喜欢同学相伴,觉得这样可以相互壮胆、相互照应,遇事好有人商量。其实这样没有主见没有魄力的应聘者只能被用人单位抛弃。当代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种种强烈的依赖心理实际上是他们严重惰性心理的又一种表现。

(4)空想心理

当代大学生的惰性心理还有一种突出的表现就是空想。空想的特征是脱离实际,以愿望代替行动,俗话叫“想入非非”。我们当代大学生无一不满怀着雄心壮志。但由于惰性的驱使,他们总不能把远大的理想付诸行动,从而演变成好高骛远、天马行空虚幻的空想。虽然他们知道仅凭借虚幻的空想而不付诸实际行动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理想的,但是空想总比实际行动来得容易,此时惰性心理总会在他们的内心世界占据上风。让他们自觉不自觉地继续停留在空想中。虽然建造空中楼阁比建造地面城堡更富有乐趣,但在高空中建造的楼阁决不会有坚实的基础。正如我国古代哲学家王阳明所说:“知而不行,只是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