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个性特点

四、大学生的个性特点

人的个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在生理素质基础上和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经过实践活动逐步形成的。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要经过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同样,大学生个性的完善也要有一个过程。皮亚杰把认识的发展与情感和社会道德的发展相联系,描述了人的情感、知识、判断和行为在个性形成中需要经历一个复杂的过程,而大学生个性的形成是由自我中心向社会中心,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变过程。联合国卫生组织提出了人的个性健康的三项共同标志,即自我控制的能力、正确对待外界影响的能力、保持内心平衡和满足状况的能力。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及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进入青年期,大学生的个性会因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展变化,但是,这一时期他们的身心发育已进入成熟阶段,对社会和人生也有了较稳定、较系统的看法,并开始按照一定的目标和准则评价自己的行为、品质和能力。其主要表现是:

第一,自我意识方面。随着知识的增长,认知能力的增强,以及参加各种实践活动,青年期的自我意识日渐成熟。这种成熟表现为比中小学时期具有更强烈的自我需要,它既是对全面认识自己身心特点及社会价值的需要,同时又是自尊和尊重他人的需要。这一时期,他们特别关心自己的成长,试图根据自己设想的生活目标和未来的理想认识自己。大学生开始学习如何辩证地评价自己和评价他人,这种评价不再是依赖外力的影响和推动,而表现出较强的独立性和深刻性。更重要的是,大学生能有意识地从个性品质、思想品质和政治品质的高度来分析和评价自己,较好地进行自我教育(包括自我批评),这是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开始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第二,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方面。大学生初期,由于掌握的道德准则内容增多,质量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意识在其道德行为中的作用亦不断加强,突出表现为他们道德情感中的直觉式情感明显减少,而理智和伦理式道德情感开始占据优势,许多方面还能够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大学生道德意识的增强,能促使其道德理想和道德情感的发展,特别是道德感的社会性水平的提高。同时,在大学生的道德理想中表现出更多的现实性,孩童时代那种知行脱节的现象大为减少。

第三,世界观方面。世界观的形成是人的个性意识倾向性成熟的主要标志。大学生的世界观由初步成形逐步转为比较成熟,并形成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生(前途、生活和爱情等)比较稳定和系统的看法。但是,社会总体价值取向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到社会各个方面,如道德、思想、人际关系、教育方式、行为方式等,这些也必然会影响大学生的世界观。大学生其世界观尚处在从初步形成到稳定阶段,还不太成熟,不够稳定,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因此,学校应该不失时机地对他们开展有针对性的、有说服力的思想教育,把思想教育与青年的内在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握他们思想变化的脉搏,不回避他们关心的各种“热点”、“难点”问题,并给与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理性地认识和实事求是地加以对待。在这一过程中,运用民主的教育方式,创造协商对话、民主讨论的氛围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从思想深处解决问题,把社会对大学生的希望和重托真正转变为他们自身的内在需要,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第四,兴趣、性格方面,兴趣表现为人们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志倾向,是个性倾向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基于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的兴趣,可以推动人们的意志倾向。进入大学后,随着知识深度和广度的增加,大学生的兴趣范围由扩大转变为逐步稳定,持久性也随之增强,这有助于大学生拓展视野、勇于探求和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性格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个性心理品质。性格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能够起稳定的核心作用,其意义在于与他的世界观、人生观密切相关,能反映人的处事原则的人生态度。因此,学校要把大学生性格的培养作为教学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