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良好情绪对大学生成才的作用
成才是每个大学生的美好愿望。从成才的条件看,它包括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主观条件主要是指人的基本素质和个人努力的程度;客观条件主要是指时代和社会的需要以及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等。心理素质是个人基本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情绪稳定,表达适当是良好心理素质的体现。保持健康情绪,消除不良情绪无论是对大学生学习、身心健康、自身成长、人际交往,还是对行为目标的实现都有积极作用,对大学生成才有着重要的影响。
1.保持良好情绪有利于大学生智商发展
对大学生来讲,情绪状态对于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不少大学生都有这样的体验,当自己的情绪积极乐观时,学习的效率倍增,而当自己的情绪低迷、忧郁或是烦躁不安时,学习往往也是一团糟。有学者指出,科学是没有感情的,但人是有感情的,要使人对科学发生兴趣,首先要激起他们的情绪,而后才动得了他们的心。马克思曾指出:“热情就是一个人努力达到自己目标的一种积极力量。”列宁也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我国的心理学专家曾以儿童为被试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以期搞清楚各种情绪与人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关系。在这些研究中,先设法使儿童处于某种情绪状态下(快乐、痛苦、感兴趣、恐惧、愤怒等),然后再观察他们完成手工操作的情况。结果表明:快乐的孩子比痛苦的孩子成绩好;感兴趣的孩子比恐惧的孩子成绩好;无怒的孩子比愤怒的孩子成绩好;快乐、感兴趣和无怒的孩子比痛苦、恐惧和愤怒的孩子成绩好。因此,对于正处于学习阶段的大学生来讲,学会保持良好的心境是很有必要的。
而在问卷调查中也可以看出,情商与成绩成正比关系,成绩越好情商水平越高,特别是成绩上等的学生处于情商较低的比例明显要比成绩中等和成绩低等的学生处于情商较低的比例要低。而问卷的第26题“当我心情不好时,很难投入学习”得分只有3.022分,低于平均分,有56%的人选择很符合。可见有相当一部分的同学会因为情绪不稳定而影响学习。
大学里面讲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树立良好的目标,保持情绪健康,自制、自励,能让大学生更专注于自己才能的发挥,不会受坏情绪的影响,在良好的心境之下,情商与智商共同促进与发展。
2.保持良好情绪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是大学生成才的物质基础。现代生理学、心理学和医学的研究成果表明,积极的情绪对健康是有利的,心境为积极情绪占领的人,对生活充满信心,朝气蓬勃,乐观愉快,工作和学习都有较高的效率。马克思曾说过:“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服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而消极的情绪则大都不利于健康,并且常常致病。古语有云“七情失调生百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等情绪活动发展异常,心灵受到创伤,就容易导致人的内脏器官功能紊乱以至受到损害。但是人在生活中难免会碰到挫折,遭遇不幸,要时刻保持心理平衡,不产生任何消极情绪是很难的,甚至可以说不可能。所以说人们在生活中偶尔出现情绪低落现象是不足为奇的,但是情绪消极过度或持续时间过长,就会出现情绪障碍,应该尽量防止和克服。我国大学生中常见的一些疾病,如紧张性头痛、神经衰弱、心律不齐、哮喘、神经性皮炎、十二指肠溃疡、月经不调等,都与不良的情绪困扰有关。为此,大学生们应该在生活中注意调节自己的情绪,以保持一个良好的心境,顺利完成大学学业。
从情绪健康与健康的相关性也可以看出,情绪健康的大学生自测健康状况更好,一年内患病的次数和患慢性病的比例都较低。从实际的调查中也能看出,保持良好的情绪对保持大学生良好健康状况的作用。
3.保持良好情绪有利于大学生人格发展
情绪不仅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至关重要,而且对于大学生的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人格是指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品质或心理特征的总和。人格是一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人心理面貌的集中反映。大学生身心发展正处于青年期,这期间不仅身心会发生急剧的变化,自我意识也将由分化、矛盾冲突逐渐走向同一,这正是大学生人格发展、完善的重要时期。良好的情绪有助于健康人格的建立。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和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中,都强调了情绪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情绪标志着人格的成熟程度。人格健康的人情绪反应适度,具有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经常保持愉快、满意、开朗的心境,并富有幽默感。当消极情绪出现时能合情合理地宣泄、排解、转移、升华。因此,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必须重视健康情绪的培养。
4.保持良好情绪有利于大学生社会交往
社会交往是人们的基本需要。马克思主义认为,一个人的价值,不能离开同社会、同阶级、同集体、同他人的关系。“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具有良好情绪特征的人,例如乐观、热情、自尊、自信是人际间产生相互吸引的重要条件,能让彼此间心理距离缩短、情感融洽。而自卑、情绪压抑、爱发怒的人,往往不能与他人正常相处,难沟通、易疏远,使人与人之间疏远。由于情绪具有感染性与传染性,因此良好的情绪,积极而稳定、适度的情绪反应,正性情绪大于负性情绪的人,在人群中更受欢迎,更容易获得别人的赞赏,容易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所以,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要注重提高自身修养,学会适度控制与调适自己的情绪,做情绪的主人,才能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从调查中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情商与社会参与度成正比,与孤独感成反比。可见良好的情绪状况,能帮助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帮助大学生社会化的发展。大量心理学理论从不同方面解释了人的社会性发展,影响最大的是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他将人格发展过程分为八个阶段:学习信任阶段(出生到1岁半),成为自主者的阶段(1岁半~3岁),发展主动性阶段(3~7岁),变得勤奋阶段(7~12岁),建立个人自我同一阶段(12~18岁),承担社会义务阶段(18~30岁),现实充沛感阶段(30~60岁),达到完善阶段(60岁以后)。每个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理成熟与社会环境、期望之间的冲突与矛盾决定的发展危机,只有个体成功解决危机才会顺利地发展健全人格。大学生处在承担社会义务阶段,在这一阶段出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新关系,主要矛盾是亲密对孤独,人格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亲密感,克服孤独感。而大学正好处在这一阶段的初期,大学期间处理新关系,解决亲密与孤独矛盾的思想行为方式,产生的价值、信念、品质将会直接影响到整个阶段。
5.保持良好情绪有利于大学生明确目标
1979年,心理学家埃普斯顿在《人类情绪的生态学研究》这篇文章中,介绍了他对大学生的自我观念、情绪与行为变化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结果表明,当体验到的是积极的情绪,如感到高兴、亲切、安全、平静,大学生的行为目标也往往是积极、生动的,对新经验的接受和开放、对周围人的尊重和理解、对价值和长远目标的献身精神等,都有明显增强;当体验到的是痛苦、愤怒、紧张或受威胁等消极情绪时,一部分大学生的社会兴趣下降,反社会行为增加,对新经验持审慎,甚至闭锁的态度,另一些大学生的行为并没有向消极方面转化,而是汲取教训,准备再干。埃普斯顿通过分析大学生被试的自我报告后认为,那些在消极体验之后,行为出现积极变化的大学生,在这种体验出现前,其生活是幸福、快乐和充足的,后来发生的消极体验导致他们对价值和长远目标的重新评价,使其变得更加明智、更富于思想和现实感、更少的轻浮和脆弱,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消极的结果减少,积极的结果增大。埃普斯顿的实验结果表明:积极的情绪体验与积极的行为变化总是有一致的关系。因此,在大学生活中要尽可能多地缔造这种关系。积极引导消极情绪,使之转化为为长远目标和价值献身的精神。
6.保持良好情绪有利于大学生取得成就
大学生成就并不仅仅体现在学习书本知识方面。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除了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具备高尚道德素质以及语言表达、组织管理、团队协作、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能力,本文中的社会成就即是这些素质的集中体现,是大学生除学习书本知识以外取得的成绩。我国的传统教育非常重视学生智商的开发和培养,一度出现过“高分低能”的现象。很显然,智力因素似乎对学生社会成就的高低没有足够的影响力。现在,情绪智力理论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本研究表明,大学生情绪智力对其社会成就的取得具有显著的作用。情绪智力高的大学生,社会成就也高。在当代社会,成功人士或成就大的人往往具有三种技能,即专业技能、人际交往技能和理性技能。专业技能即设计方法、工艺和过程等活动中所需的知识和水平。人际交往技能是与他人一起工作的能力,即协作精神、团队精神。理性技能即能够总揽全局、判断出重要因素并了解这些因素之间关系的能力,这三种能力跟情绪智力都有着重要的关系。对于人际交往技能,情绪智力水平高的人能够赢得良好的人际关系,这在以往研究中已经得到证实。而理性技能更显重要,个体在负面的情绪影响下往往显得更不理智,对于个体来说,做出不理性的判断和行为往往是受不良情绪影响的。情绪智力水平高则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所以情绪智力高的人往往更容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