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需求特点

二、大学生的需求特点

人除了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外,还有对情感、尊重、自我实现、审美等多方面的需要。按照马斯洛的观点,这些需要都属于人的“基本需要”。

对于情感(包括友情、亲情和爱情)的迫切需要是学生的一个显著特点。2000年,有关部门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武汉、昆明、济南等15个城市,就当前“青少年心中最重要的事”为题,在17—19岁的人群中进行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10个项目中,有关情感方面的内容有3个,即:友情(知心朋友)、亲情和爱情。其中友情一项被列为“最重要”位居榜首,占全部被调查人数的51.1%;亲情和爱情分别被列为第五位和第八位,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34%和20.1%。调查表明,大学期间对情感的需要是一种普遍现象,这种需要是大学生生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除了与父母家人的亲情以外,大学生特别希望寻求知心朋友,渴望友情。他们追求与他人建立友情,以求得理解、相互信任和被他人所接受。同时,也希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应该让大学生知道,要珍惜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发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爱情的需要也是大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到一定时期的正常需要。我们不赞成西方“泛性论”的观点,把它片面夸大为人的一切行为甚至发展的基本动力源。但是,只要大学生出于正确的恋爱动机,得到正确的爱情观,处理好爱情与学习工作的关系,使爱情得到升华,不仅不会影响学习和工作,还可以促使学习和工作的进步。家庭应该尊重大学生的正常的恋爱需要,同时也应该使大学生懂得,友情、亲情和爱情,都是爱的需要,也意味着需要付出爱。爱能够促使大学生的成长和潜力的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要正确、适时地加以引导。

随着生理和心理日渐成熟,大学生也会出现尊重的需要。这种尊重包括两个方面:自尊和来自他人的尊重。前者主要表现为获得信心、能力、本领、成就、独立和自由的愿望,后者则是对于认可、接受、关心、权威、地位、名誉和赏识等的认识和追求。生活中,一个有着强烈自尊的人,总是表现得信心十足,能力出众,成就感强。现实的自尊是成功者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品质。反之,缺乏自尊的人往往表现为自卑、无望,甚至可能产生绝望。15个城市的同一调查中还显示,大学生对于“学历”和“知识技能”两项亦十分看重,分别位居第二(占50%)和第四(占42.7%);而“财富”、“名誉声望”和“权力”三项调查的排名依次为第六(占30.2%)、第九(占19.3%)和第十(占8.4%)。由此也可以看出,大学生都普遍希望自己成为知识丰富和本领高强的人,并能有所成就。大学生的尊重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崇高的自尊需要可以使大学生将追求真理、实现远大的抱负和忠实履行自己的社会义务和责任融为一体。同样,大学生也希望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认可,这正如马斯洛所说:“最健康的自尊是以别人给他应得的尊敬为基础的。”以往由于论资排辈等原因,挫伤了许多大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他们创造才能的发挥。改革开放以来,国家采取各种措施,积极鼓励大学生大胆创新,尊重广大青年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劳动,并给予高度的评价和相应的待遇,使许多青年人脱颖而出。早在四十多年前,毛泽东主席就指出,世界归根结底是属于青年的。国家的希望在于青年,未来要依靠青年。充分发挥青年的创新精神和开拓精神,重视青年的尊重需要对于社会发展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大学生的自我实现需要是一种成就需要。自我实现被心理学家称为“发现人类有成长、发展、利用潜力的心理需要”,它是关于人的动机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人们一旦有了自我实现的需要,即有了成就的欲望,就会产生强烈的内在动力,竭尽全力去完成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值得做的工作,或是扮演自己想扮演的角色。诚然,不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诺贝尔奖得主的,也不会人人都能做出惊天动地的伟业;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创造发明已不再是科学家和大学者们的专利,它已成为普通人的平常活动,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对每个人提出的基本素质要求。“天生我才必有用”,大学生应该树立远大的抱负,并为实现自己的抱负成就而脚踏实地、不懈地努力和拼搏。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是人的本能需要。实验发现,从最严格的生物学意义上讲,人对于美的需要正如人们饮食需要钙一样,美有助于人变得更健康。对于大学生来说,这种审美需要表现得尤为强烈。爱因斯坦说过,只用专业知识教育的人,不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对学生而言,最基本的是使他对人生价值理解并产生强烈的感情。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的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爱因斯坦的这一席话道出了审美需要对人(特别是大学生)的发展究竟意味着什么。审美需要可以产生对价值的追求,对美好生活和社会的向往。审美需要能陶冶大学生的情操,净化其心灵,促使他们积极向上,热爱事业,热爱生活,努力使自己成为对人类和社会进步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