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归因训练

第二节 归因训练

归因理论由社会学家海德于1958年首创。此后,韦纳做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将归因理论直接应用于教育。韦纳对个人对自己的行为结果(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做出解释,归结为六方面的原因:

能力:根据个人评估,个人有无足够的能力来完成此项工作

努力:个人反省此次工作的努力程度。

工作难度:凭借个人经验感觉此项工作的难度。

运气:认为自己的工作结果是否与运气好坏相关。

身心状况:个人感觉当时自己的身心状况与心情好坏。

别人反应:别人对自己的工作表现的态度(包括当时和以后)。

归因理论的基本结论:

首行,个人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时,他会感到骄傲满意、信心十足,而将成功归因于任务容易和运气好等外部原因时,产生的满意感则少。相反,如果一个人将失败归因于缺少能力或努力,则会产生羞愧和内疚,而将失败归因于任务太难或运气不好时,产生的愧疚则较少。努力而成功,体验到愉快,不努力而失败,体验到羞愧,努力而失败,也应受到鼓励。

其次,在付出同样努力时,能力低的应得到更多的奖励。

最后,能力低而努力的人应受到更高评价,而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应受到最低评价。韦纳强调内部、稳定的可控制的维度。研究结果也表明,成就动机与学习行为成正相关,即成就动机在活动中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它与大学生的毅力、成绩与活动效率成正相关。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的自我观念,掌握正确的归因方式很关键。

多数大学生将成功与失败归因于四种因素,即能力、努力程度(内归因)、难度水平和运气(外归因)。低成就动机的大学生常把成功归为好运气,失败归为自己的能力差;而高成就动机的大学生常将成功归为个人的能力与努力程度,将失败归为功夫不够,这类大学生失败并不能降低他们的自信心与对成功的期待水平,反而促使他们更加努力。大学生通过一定的练习,掌握归因技能,消除消极归因倾向,建立积极归因模式,即无论成功与否都与自己的努力程度相关。如此可提高行为的积极性,即使遭遇困难和挫折,也不会轻易降低对成功的期望。当然,在“努力归因”的同时,也不能缺少现实的归因,即分析除努力的因素外,是否还有智力水平、行事方法、外围环境等因素在影响着行为的结果,遵循科学客观的原则。否则,一味地“努力归因”,容易走上不切实际,盲目幻想的歧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