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就在自己手中——读《做最好的自己》有感
读一本好书,如同品一瓶好酒,饮一壶好茶。其中滋味,因人而异,各有不同。重要的是读书能让心境平和,阅历丰富,思想活跃,境界高超,从而在精神层面得到极大的享受,在思想层面得到极大的提升。一盏灯,一首曲,一本书,一杯茶,人生之惬意也不过如此吧。尤其享受在晚上,窝在沙发上,品读那形形色色的书,或是传统经典,或是心灵鸡汤,或是历史人文,或是优美散文,如同自己与作者的一次次对话,不同的思想碰撞,不同的领悟与释然。
最近读的一本书是李开复博士撰写的《做最好的自己》。李开复,供职于苹果、微软、谷歌等世界五百强企业,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与管理经验,也有着非比寻常的人生智慧与广阔视野。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李开复对中国人才培养和科技教育事业的热情与奉献。他为青年学子们写了一系列文章——《我的人才观》、《给中国大学生的一封信》、《科技?人才?教育》等,还开办了“开复学生网”,在网上与中国青少年谈心释疑。李开复曾说过,人生最重要的事不是在特定企业,而是向青年一代传承知识和经验。书中独特的视野、逻辑缜密的论述体系、亲切生动的真实案例、发自肺腑的内心感言、都让人印象深刻。这是一部足以引导我们发现心底里潜藏已久的那个“真的自我”的最佳导航设备,同时对于我们大学教育者而言,也能促使我们反思大学教育,收获新的思想与启迪。
1.多元的成功理论
李开复在书中讲道:“自己的成功哲学的核心是:不要轻易走入一元化成功的误区,而应主动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成功道路;成功就是不断超越自己,就是‘做最好的自己’。”反思我们的大学教育,我们是否也是用一元化成功在要求学生呢?我们是否单纯地把学习成绩是否好、是否认真上课听讲按时完成作业、是否勤奋刻苦遵守校纪校规作为评判一个学生是否是优秀学生的标准呢?我们是否无形中在用一种模式,培养不同类型不同兴趣爱好和不同个性的学生呢?优秀学生并非是靠某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而是在营养均衡的土壤中脱颖而出的。因此,学校应该营造宽松的氛围,提供丰富的课程和活动让学生选择,例如,多布置一些“开放式”的作业、鼓励学生开展社团活动等等,以便让每个学生都能发现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找到成功的支点。
2.学习时不要只重视书本里的死知识
在《做最好的自己》一书中,李开复曾解释四个学习的境界:境界一,熟能生巧,在老师指导下学习,掌握课本上的内容,知道问题的答案;境界二,举一反三,具备了思考的能力,掌握了学习的方法,能够举一反三,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境界三,无师自通,掌握了自学、自修的方法,可以在没有老师辅导的情况下主动学习;境界四,融会贯通,可以将学到的知识灵活运用于生活和工作实践,懂得做事与做人的道理。反思我们的学习、我们的教育,是否只是停留在第一个境界上呢?是否常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感慨呢?是否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和创新性,只是被动地接受现有的知识呢?大学教育更多的应该是教会学生怎么学。所谓“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也就是说我们的教育与其教会学生科技文化知识与技术,还不如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终身学习已经越来越成为社会所需,知识的海洋是无限的,只有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才能在广袤的知识天地中任意翱翔。我们应该遵循毛主席教导的“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原则,将我们所学的融会贯通运用于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在生活中、在社会上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做到知行合一。这就要求大学能够提供一个更为合适的平台,更为恰当的考核学生的方式,更为合理的教学体制与模式,鼓励学生的创新思想,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各种实践锻炼的机会,形成很好的学术氛围,从而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善思善行、开拓创新、善于总结的好习惯。
3.“成功同心圆”理论
在书中,李开复建立了一个以诚信价值观为中心,包涵着六种态度,决定六种行为准则的“成功同心圆”理论。“成功同心圆”作为现代社会中一个人寻找通向成功和达到卓越道路的抽象模型,对于青年学子们选择未来的道路,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雕塑出未来的自己是有所帮助的。其中的六种态度分别是:积极、同理心、自信、自省、勇气、胸怀。每一种态度都主导了一种具体的行为。这六种行为分别是:追寻理想、发现兴趣、有效执行、努力学习、人际交流和合作沟通。以勇气指导自己追寻理想,以自信培养、发现兴趣,以自省指导有效执行,以积极的态度努力学习,以同理心指导人际交流,以胸怀促进团队合作与相互沟通。在这个“成功同心圆”理论中,李开复不像以往的成功学理论只关注于成功必备的诸如进取、勤奋、人脉等要素,而是从深层次分析了成功的内涵。以价值观为核心,以态度为依托辐射出成功必备的六种行为准则。这与我们常讲的“思想决定行为,态度决定一切”是一致的。这对于大学辅导员对学生的教育是有指导作用的,辅导员的职责在于教导学生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才,成为对社会和国家有价值的人。所以除了关心他们的心理健康,帮助解决他们的困惑难题,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外,更重要的是帮助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因为价值观是人生的基石,是成功的前提。只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在这种态度的主导下,才能衍生出各种行为,最后取得成功。正如我们常说的“一种思想决定一种行为,一种行为决定一种性格,一种性格成就一种命运”。
4.自主选择
选择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在书中,李开复博士第一次完整、全面地向我们公开了自己在人生旅途中面临几次重要抉择时的心灵历程。当我们读到李开复博士为了选择自己真正喜欢的计算机专业而放弃原专业的学习时,当我们看到李开复博士在导师罗杰·瑞迪的鼓励下向着陌生的科学领域坚定前行时,当我们第一次了解到,李开复博士为了决定是否回国创业,竟然使用“利弊对照表”帮助自己寻找真正的理想和目标时,我们深深体会到选择的艰辛与面对选择时独立理性的判断的重要。人总会面对这样或那样的选择,选择不同的学校、不同的职业,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人生态度。很多人优柔寡断,害怕选择,想逃避选择或是让别人拿主意,岂知放弃也是一种选择;而有的人,面对选择时,容易感情用事,只是凭自己的主观意愿,没有深刻考虑事情的利弊、分析环境的因素,这样常常出现选择时不深思,选择后空后悔的情况。我们应该独立、理性地面对选择,用缜密、科学的方法寻找隐藏在自己心灵深处的那个“真的自我”。一旦做出了选择,就不应该再犹豫与后悔,选择要走的路一直走下去,欣赏沿路的风景,而不该再惦记另外那条路的美好。
你无法决定天气,但能改变心情;你无法选择出身,但能够掌控命运。我们都应该坚信命运在自己手中,都应该有寻找快乐成功的激情与自信,都应该如同书名一样,追求卓越,“做最好的自己”,有了这样的个体,民族才会兴盛,国家才会富强。正如李开复所说的“唯有更多的青年找到了自信和快乐,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成功之路,中华民族才能够拥有更加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