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身体语言

三、身体语言

身体语言又叫肢体语言,指非词语性的身体符号,是由人的四肢运动引起的,也可以传递许多信息。包括身体运动与触摸、姿势与外貌、身体间的空间距离等。我们在与人交流沟通时,即使不说话,也可以凭借对方的身体语言来探索他内心的秘密,对方也同样可以通过身体语言了解到我们的真实想法。人们可以在语言上伪装自己,但身体语言却经常会“出卖”他们,因此,解译人们的体语密码,可以更准确地认识自己和他人。握手是身体语言中最常见的一种。其他的包括目光接触,表示愿意进行沟通;小心地坐在椅子边上,表示有点焦虑和紧张;紧靠坐椅、双臂交叉则表示不愿意再继续讨论下去;在人群中脚尖朝向谁,往往暗示对谁感兴趣等等。

1.姿势

姿势是个体运用身体或肢体作用表达某种情感及态度的体语,也是常见的沟通方式,应用范围比较宽泛。

摆手:表示制止或否定。

双手外推:表示拒绝。

双手外摊:表示无可奈何。

双臂外展:表示阻拦。

搔头或搔颈:表示困惑。

搓手、拽衣领:表示紧张。

拍头:表示自责。

耸肩:表示不以为然或无可奈何。

双手举过头顶:表示暴怒。

双手往上伸直:表示激动。

双手枕在头下:表示舒展。

一只手托着下巴:表示疑惑。

耸肩、双手外摊:表示不感兴趣。

颔首、双手放在胸前:表示害羞。

2.身体运动和触摸

身体运动是个体最易发现的一种体语。其中手势语占有重要位置。

触摸是人际沟通的有力方式。人在触摸和身体接触时情感体验最为深刻。日常中身体接触是表达某些强烈情感的方式。

3.空间距离

由于人们的关系不同,人际距离因而不同。美国学者霍尔根据对美国白人中产阶级的研究提出四种人际距离。

公众距离3.657~7.62米:在正式场合,演讲或其他公共事物中的人际距离,此时沟通往往是单向的。

社交距离1.219~3.657米:是彼此认识的人们的交往距离,许多商业交往多发生在这个距离上。

个人距离0.457~1.219米:是朋友之间交往的距离。此时,人们说话温柔,接受大量体语信息。

亲密距离0~0.457米:这是亲人、夫妻之间的距离。在此距离上双方均可感到对方的气味、呼吸、体温等私密性感觉刺激。

影响人际距离的因素有文化、民族、社会地位、性别等。

【资 料】

身体语言“十诫”

我相信任何一个智商正常的人都能学会解读身体语言的方法。因为,在过去的二十几年中,我曾向数千人教授过这种方法。只不过,要学会这种技能,你必须和我建立起一种合作关系,我们双方都需要为共同的目标做出巨大的努力。

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尝试开车的情景吗?你对驾驶技能越关注,车就越不听使唤,你也很难注意到车外的情况。只有当你找到坐在方向盘后面那种舒适感时,你才能将注意力转移到整个驾驶环境中。学习解读身体语言也一样,一旦你掌握了有效地使用这种交流方式的技巧,它就会变成一种本能,你就能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对周围世界的解译上。下面的“十诫”会帮助你熟练掌握这种技巧。

戒律一:做个称职的观察者

对于想解密身体语言的人来说,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可以试想一下,耳朵里塞着耳塞去聆听别人讲话是件多么愚蠢的事。我们听不到任何信息,对方说什么也对我们起不到任何作用。因此,最专心的聆听者是不会戴着耳塞走来走去的。但是,很多人在面对身体语言行为这种无声的语言时就像戴上了眼罩,根本注意不到身体所发出的信号。要知道,仔细观察对理解肢体语言的重要性,和仔细聆听对理解口头语言的重要性是一样的。

问题在于,这些身体语言并不难发现,但人们总是疏于观察,正像那名一丝不苟的英国侦探福尔摩斯对他的搭档华生医生说的那样:“你看见了,但是你没有注意观察。”其实,大多数人都注意不到周围世界的细节变化,因此,也就意识不到周围环境的丰富多彩。一个人手脚的动作可能与他的思想或目的大相径庭,但是却没人发现。

有这样一个试验:一个穿着大猩猩服饰的人从一群学生面前走过,此时其他一些活动也在进行,几乎一半的学生注意不到他们中间的这只“大猩猩”!

日常生活中,我总是听到这样一些抱怨:

“我妻子提出要跟我离婚,可我竟丝毫没有察觉她对我们的婚姻有什么不满。”

辅导员告诉我,我儿子已经吸食可卡因三年了,但是我一直都不知道。”

“我正在与这个人争吵,没想到他竟然打了我,我之前竟然没有察觉到。”

“我以为老板对我的工作很满意,但是没想到他却把我解雇了。”

抱怨的人中有男人也有女人,他们从来不曾对自己周围的世界进行过细致的观察。这并不令人惊奇,真的。毕竟我们都是从孩童长成大人的,没有人教我们如何观察其他人的身体语言线索。小学中学或是大学也没有开设这门课程。

幸运的是,这种技能是可以学会的,我们不用一生都过得糊里糊涂。另外,既然是一种技能,我们就能通过培训和练习让它变得更加精湛。如果你在观察力方面遇到了“挑战”,千万不要气馁。只要你愿意花时间和精力不断地观察你周围的世界,这个困难是可以克服的。

你需要做的是让观察——用心地观察,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对周围世界的观察不应该是一种消极的行为,而应该是一种自觉的、投入的行为,是一种需要付出努力、精力和专注力方可练就的能力,同时,它也应该是一种需要长期训练获得的能力。观察力就像肌肉,用则发达,不用则萎缩。

顺便说一句,用心观察是指要利用你的所有感官,而不只是视觉感官。每次我走进自己的公寓时都会深吸一口气,如果闻到“异常”,我会格外留心。有一次,我旅行回来后发现家里回荡着一种香烟的味道,我的鼻子已经先眼睛一步警示:我可能存在危险。最后证明,一名修理工曾进来维修过管道,而他的衣服和皮肤上的烟味儿在这间屋子里飘荡了几个小时。幸运的是,他是一个受欢迎的“闯入者”,而不是一个潜伏在隔壁房间的窃贼。但是,这件事启迪我们,通过使用自己的所有感官,我们的生活可以更安全、更健康。

戒律二:在环境中观察

你对自己所处的环境理解得越透彻,就越能理解当下非语言行为的含义。例如,一起车祸之后,人们首先会表现得十分震惊,然后会茫然地走来走去,他们的手会颤抖,甚至会恍惚地走向迎面而来的车辆(这种情况下,交警总是要求你待在自己的车里,这就是原因所在)。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事故发生后,人们的整个“思考”大脑会受到边缘系统的控制,于是就会出现颤抖、迷失方向、紧张和不适等现象。在工作面试中,应聘者最初会紧张,如果在我问到某些具体问题时,我会想一想其中的原因。

戒律三:认识普遍存在的非语言行为

有些身体语言具有普遍性,例如,人们有时会紧闭双唇(仿佛要把它们藏起来),这清晰明了地说明他们遇到了麻烦或是什么地方出现了问题。这被称作嘴唇按压。

在一次为英国某轮船公司提供的咨询服务中,对嘴唇动作的研究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我的一个英国客户要与一家大型跨国公司洽谈船只交易的事,他让我观察他们合同谈判的整个过程。我同意了,并建议他们将合同事项一条条列明,然后一项一项向前推进。这样,我可以更近距离地观察对方公司的谈判人员,从而获得所有可能对我的客户有帮助的非语言信息。

“我发现了需要你们注意的东西后会传纸条给你。”说完后,我便坐到后面并注意观察双方在逐条审核合同内容时的一举一动。当我看到那个重要的信息时,我知道无须再等下去了。那就是,当我的客户方念出合同的某一条款——涉及一项价值几百万美元的建筑工程时,这家跨国公司的首席谈判代表缩紧了他的嘴唇,很明显,这说明这一条内容不合他的胃口。

我给我的客户传了一张纸条,警示他合同的这一条款有争议或有问题,应该趁大家都在的时候再仔细核查或讨论一番。

于是,谈判双方就这一问题进行了反复推敲,最终结果是,我的客户省了1350万美元。谈判人员不悦的信号是能够发现并有效地处理这一特殊问题的关键。

戒律四:解密特异的身体语言

普遍的非语言行为构成了一组肢体线索:每个人的这种非语言行为几乎都是一样的。其实,还有一种身体语言线索,它是一种专属于某一个体的相对比较独特的信号。

想要识别这些特异信号的话,你需要仔细观察周围人(朋友、家人、同事和一直为你提供某些商品或服务的人)的行为方式。你对某个人越了解,或是和他互动得越久,就越容易发现这种信息,因为你事先存储的数据足以令你做出一些判断。举个例子,当你发现你十几岁的儿子在参加考试前有挠头或咬嘴唇的举动时,你应该知道他可能十分紧张或没有准备充分。毫无疑问,这样的举动会成为他缓解压力的招牌动作,以后你会一遍又一遍地看到他做这样的动作,因为“过去的行为是将来的行为最好的预演”。

戒律五:与他人互动时寻找基线

为了理解那些经常与你互动的人的基线行为(baseline behavior),你必须注意观察他们的常态,包括坐姿、手和脚放置的位置、姿势及面部表情、头的倾斜度,甚至包括他们放置自己物品的位置,如通常会把钱包放在哪里。你需要能够分辨出他们的“正常表情”和“重压下的表情”的不同之处。

没有找到基线的你就像那些直到孩子生病才知道检查孩子的喉咙的父母,当他们带孩子去见医生时,他们会竭力试图向医生描述自己所看到的情况,但是由于没有参照物——他们没有观察过孩子健康时喉咙的样子,他们的描述总是派不上用场。要知道,只有多对正常的东西进行观察,我们才能认识和区别出不正常的东西。

即使只是一次与某人的偶然相遇,你也应该试着留意他或她在最初交流时的基线行为。因为,了解一个人的基线行为很重要,掌握了它,你便能知道对方什么时候会背离常态及这种背离的重要性和其中蕴涵的信息(见Box2)。

Box 2:相对性假设你是一名八岁男孩的家长,孩子正在热切期盼一次大型的家庭聚会。按照历年的规矩,大多数时候你都站在正在等候向大家问好的儿子的旁边。他大方地向众人问好,然后给每个家庭成员一个诚恳的拥抱。但是,当需要拥抱哈里叔叔时,他却呆住了,站在原地动也不动。

“怎么了?”你小声地问道,同时将他推向正在等待他拥抱的叔叔。

你儿子什么话也没说,但是他非常不愿意回应你的肢体行为。

这时候的你该怎么办?你需要注意,你儿子的行为正在背离他的基线行为。以前,他总是毫不迟疑地去拥抱他的叔叔,为什么这次会有这么大的反差呢?他“冰冷”的反应说明他感到了威胁,或者有些不好的事情发生了。他的害怕可能毫无理由,但是作为观察者和敏感谨慎的家长应该对这种警示信号提起注意。你儿子的异常行为说明他和他叔叔之间在上次见面时可能发生了不好的事情。可能只是简单的意见不合、年轻人的尴尬或是对叔叔偏爱其他人的一种抗议。但是,这种行为也可能说明他们之间真的发生了什么险恶的事。重点在于,一个人的基线行为的变化总能说明某些地方肯定出了差错,而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这些变化是在警告你要格外注意。

戒律六:坚持不懈,获取多种信息

精湛的应对能力能提高你通过观察获得多种信息的能力。集合在一起的行为信号就像七巧板的各个板块。你拿到的板块越多,把它们拼好的可能性越大,然后你就能欣赏它们组成的图案了。举个例子,我曾见过一名同行先是一副受重压困扰的样子,紧接着又做出一连串努力保持平静的动作。我可以自信地说,她一定正在某种难以扭转的劣势中挣扎。

戒律七:一个人行为的变化很重要

它会告诉你这个人思想、情感、兴趣和意图,行为的突然变化表明一个人正在对某种信息进行加工或调试。当一个满心欢喜奔向主题公园的孩子被告知公园已经关门的时候,他的行为会立刻发生变化;当我们从电话里听到不好的事情或看到某种令人伤心的事情时,我们的身体会马上对这种改变做出反射。

一个人行为的变化还能反映出他在某种环境下的兴趣和意图。这些行为能够帮助我们预测即将发生的事,于是,精明的观察者总能从中获取额外时间。

我以前工作的商店里发生过一宗未遂的抢劫案。当时,我注意到了站在柜台收银机旁边的那个男人,他的一个动作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他似乎不必站在那个位置上,他并没有排队,也没有买任何商品,而是一直站在那里,两眼盯住收银机。

如果只是待在原地并保持沉默,我可能就不会那么关注他了。但是,正当我观察他时,他的行为发生了变化,特别是他的鼻孔扩大了(鼻翼膨胀),这表明他在深吸氧气并准备好要采取行动了。我几乎是在他行动前的一秒钟猜出了他的意图,就在这一秒钟,我大声向收银员发出警告:“小心!”那一刻发生了三件事:(a)这名职员刚好完成一次结账,收银机的抽屉刚好打开;(b)站在收银机旁的这个人迅速向前一步并将手伸进抽屉里去抢钱;(c)收到警告的收银员及时地抓住了抢劫者的胳膊并将其反拧过来。结果,钱从这位企图抢劫的劫犯手中掉了出来,抢劫的人也跑出了商店。如果不是我事先察觉到了线索,我敢保证这名劫犯应该是已经得手了。再透露一点,这名收银员就是我的父亲,他1974年在迈阿密开了这家小小的五金店,而我当时只是利用暑期时间在他店里打工。

戒律八:学会发现虚假的或误导性的非语言行为

练就这种区别真线索和误导性线索的本领需要大量的实践和经验,不仅需要用心地观察,还需要缜密地判断。关于一个人的举止的诚实度和各种动作的细微差别,我将在后面加以讲解。这种技能将帮助你准确地解读你想解读的人。

戒律九:区分舒适与不适,帮助你找到译解非语言行为的侧重点

我用自己的毕生所学总结出了两大侧重点:舒适与不适。这是我教授非语言交流的两个基本立足点。学会准确地解读其他人身上的舒适与不适线索能够帮助你译解他们的肢体和大脑真正想传达的信息。当你对某一行为的意义产生怀疑时,不妨问问自己,这样的行为看起来舒适(如有没有满足感、幸福感或松弛感)还是不舒适(如显示出不高兴、不幸福、有压力、忧虑或紧张)?大多数时候,你都可以把观察到的行为归为这两类(舒适行为和不适行为)。

戒律十:观察要细微

要想充分利用非语言行为,你必须要仔细观察他人,并准确地解译他们非语言行为的含义。但是,你这么做时肯定不希望表现得太明显。很多第一次试着寻找非语言线索的人总会盯着别人看,显然,这种方法是不值得提倡的。最理想的境界是,虽然你在观察别人,但别人却不曾察觉。也就是说,要尽量做到不引人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