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情感特点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教育的工作方针是: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其中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是育人为本。即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战略的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情感发展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部分。
所谓发展是指个体从生命开始直到死亡,其间发生的有序变化的过程,包括生理与心理发展两部分。大学生处在人生的青年中期,正处在个体生长发育的第二高峰的后期,生理发育已经接近或已达到成人水平,但大学生的心理成熟落后于生理成熟。情感是指人对外界刺激能否满足自己需要而引起的态度体验,情感是人心理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心理活动的动力。大学阶段是人生情感最丰富的阶段,有其鲜明的特点。
1.大学生情绪易怒易激动,兴奋性高,具有强力性、爆发性。
大学生大脑皮层和皮下某些中枢之间的活动还不能平衡,神经系统的兴奋过程优于抑制过程,同时肾上腺素进入旺盛的分泌阶段,从而造成了大学生情绪兴奋性高,易怒易激动的特点。近些年来,大学生中大量出现的校园暴力、情感冲突等问题就是大学生情绪兴奋性高的突出表现。
2.大学生情绪具有一定的控制力与稳定性,但情绪管理不够成熟,容易出现两极化和波动性。
大学生脑的发育与机能趋于成熟,脑细胞活动数量迅速增加,智力水平较高,自我意识逐步成熟,有一定的情绪自制力与稳定性,能在一定程度上用理智控制情感。另一方面,大学生由于社会经历有限,人际交往能力不强,自我意识浓厚,感知和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不足,情绪管理不够成熟,容易出现情绪反复无常,导致情绪波动性增强。冲动与克制,理性与感性,稳定与波动并存交替,仍是大学生情感的基本特点。
3.大学生情绪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但容易受环境影响,具有易感染与文饰性。
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心理发展日益成熟,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喜欢自主表达情绪。但另一方面,大学生的情感感染性极强,个人极易受周遭环境与群体影响,同时个人也极易引起他人相应的情绪反应。大学生由于自我意识发展逐步成熟,自我控制能力增强,在从儿童向成人发展的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融入社会,得到社会的认可与保护自己,在情绪表达方面日益受社会化的影响走向成熟,从而表现出大学生情绪具有一定的文饰性。大学生情感的易感染性和文饰性一方面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需要,但另一方面,却增加了高校心理工作者了解和辅导大学生情感的难度。
4.大学生情感丰富复杂,其中社会性情感占主导地位。
大学生的生活、工作、学习中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情感极其丰富。由于性器官和内分泌的发育成熟,大学生有了强烈的对爱情的渴望;大学生离开父母,开始独立的群居生活,友情也成为大学生情感中的重要方面。同时,不同个性、性别、年级、成绩、成长经历的大学生在情感表达与体验中又有较大的差异性。多种情感交织,稳定与波动性交替,理智与情感并存,让大学生情感表现出极大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大学阶段是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并成熟的关键时期,自我意识的发展,社会需求的增强,影响了人格、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由此而产生的道德感、美感、理智感、责任感等社会性情感在大学生情感世界中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